杨安培
我们先来看看几组统计数据:
其一,2023年10月,《中国精神心理健康》蓝皮书正式发布。蓝皮书显示:我国高中生抑郁检出率为40%,初中生为30%,甚至小学生也达到了10%。这一数据相较于2021年有显著上升,表明心理健康危机正向低龄群体快速蔓延。
其二,根据2023年3月1日最高人民检察院披露的数据显示:2018年至2022年,检察机关受理审查起诉未成年人犯罪32.7万人,年均上升7.7%;其中不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犯罪年均上升16.7%。近年来,未成年人犯罪有所增长,且呈现低龄化趋势。
其三,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2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1222万人,连续第四年突破千万大关。同时,2025年8月全国城镇16-24岁劳动力(不含在校生)失业率为18.9%,环比上升1.1个百分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愈加严峻。
上述数据,直观地反映了我国现行的应试教育制度日益突出的弊端:
一方面,应试教育以成绩为唯一考核标准,对学生品德教育缺乏足够的重视,在导致孩子学业压力过重、心理问题高发的同时,也带来了青少年犯罪现象的日益增长。
另一方面,应试教育过度追求升学率,忽视了对学生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使得大学毕业人数虽屡创新高,但就业形势却愈加恶化。大量高学历的应届生找不到合适工作,被迫选择待业或者灵活就业。
孩子是一个家庭的希望,家长送孩子接受教育,是坚信教育能够改变孩子的命运,然而,现实是孩子寒窗苦读、努力付出,却往往得不到期待的回报。这让越来越多的家长,不满现在的教育现状,甚至开始质疑教育的意义。
事实表明,当前的应试教育,已经越来越难以满足社会的需要和人民的需要,中国的基础教育制度,到了不得不进行变革的时候。
中国的教育工作高度重视,多次强调要深化教育改革,破除思想束缚,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
2024年9月9日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建设教育强国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我们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个根本任务,着眼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我们的教育改革,一定要正确处理几种重大关系:
“一是支撑国家战略和满足民生需求的关系。要把培养国家重大战略急需人才摆到更加突出位置,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推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二是知识学习和全面发展的关系。要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强化核心素养培育,夯实学生知识基础。健全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体系,防止和纠正“分数至上”等偏差,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2016年12月12日在会见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代表时,指出家庭教育的重要意义。殷切嘱托:“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广大家庭都要重言传、重身教,教知识、育品德,身体力行、耳濡目染,帮助孩子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迈好人生的第一个台阶。”
“教育要以人民为中心,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敢于破除应试教育的观念束缚,不再固守应试教育的旧有模式,避免在应试教育的修修补补中打转转。
我们要把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作为基础教育改革重点,将提升教学质量、培育核心素养作为基础教育改革的着力点,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进行全面结合,培养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所急需的德才兼备的全面性人才。
而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就需要健全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体系,积极探索和发展全面教育。
谈一谈什么是全面教育
全面教育汲取和总结中国基础教育长期以来的经验与教训,秉承科学主义,以人民为中心,强化素养教育和知识教育两个重点,推行高效教学,通过科学施教和家校联教,致力于在21世纪人工智能浪潮下培养满足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高质量人才。

发展全面教育,要以科学施教为原则
发展全面教育,需要秉承科学主义、反对经验主义,坚持教育科学化。一切的教育教学,都要建立在科学分析每个孩子的生理和心理成长阶段的前提下。
从科学的角度来看,孩子生理成长要经历童幼期、青春期和成熟期这“三阶”,而孩子心理成长,则需要经历从稚幼者、生长者、逆反者、独立人到社会人等五步。
发展全面教育,就需要在教学中避免简单粗率的经验主义,要根据孩子所处的生理和心理阶段选择相应的教育方式和教学方法,推动孩子生理和心理的全面发展。

发展全面教育,要以素养教育为重点
一个人的成才和成功,除了文化知识,更关键在于素养能力,包括意志毅力、勇气魄力、眼光见识、自信进取、自制专注、分析决策、学习创造等能力,这也是所强调的核心素养。这些核心素养,需要在中小学阶段,就必须加以培育和锻炼的。因此,发展全面教育,必须将素养教育和知识教育一同作为基础教育阶段的教育重点。
加强素养教育,需要创新教学管理和分工体制
当前,随着人口结构变动带来生源减少,中小学教师数量面临着过剩,中小学推行“小班制管理、合班制教学”的条件逐渐成熟。
小班制管理、合班制教学,需要以10-15人左右的小班为教学管理的基本单元,2-3个小班合班进行集体上课。小班设置班主任+辅导员,班主任主抓教,辅导员主抓育,班主任负责班级管理、教学管理等与教学相关的工作,辅导员负责心理疏导、促学辅导等与育人相关的工作,各有分工,相互辅助。
通过推行小班制,结合班主任和辅导员两方一体,共教共育,从而将素养教育的教人、育人工作抓细抓实。
加强素养教育,需要改革教育课程和教评体系
当前中国的基础教育课程,存在不合理之处。品德和素养的教育内容占比偏低,教学课时不足,需要增加《品德与素养》课程,在教学课时上,向《语文》《数学》看齐。
同时改革教育评价体系,提高素养教育的分值比重,以多科按权重汇总的综合素质分数,取代简单相加的多科考试成绩,作为衡量学生全面发展的标准。
发展全面教育,要以高效教学为基础
孩子厌学,好比厌食,而给学生教授知识,就如同为孩子提供营养,首要必须抓好“如何让孩子有食欲、怎么能让孩子消化好”这个核心问题,因此懂得如何高效教学非常关键。
发展全面教育,需要老师在备课、上课、作业督导和学生训导等方面,必须掌握一系列科学的教学方法和促学方法,从而全面提高教学效果和推动高效教学。例如:
在备课上,老师要掌握好烹饪式备课法。要积极反思自己是否将教学内容充分“烹制”,自己有没有准备“开胃菜”、有没有放入“调味品”,讲课是否生冷、寡淡,让学生难以下咽;
在教学上,老师要善使用糖丸式教学法。要时刻提醒自己上课不要照本宣科,要将核心知识,包裹上游戏、故事、比赛等孩子喜闻乐见的“糖衣”,就像糖衣药丸有助于轻松服下发挥药效一样,让孩子在意犹未尽中,实现知识的高效传递;
在作业督导上,要懂得箍桶式促学法。杜绝不管学生会与不会都一刀切式的无效作业,注重对每个学生进行盲点分析、短板专练,制订个性化学习方案,布置个性化作业;
在对待问题学生上,要学会宗布式训导法。学习《大宅门》中季宗布对白景琦的矫正教育方式,通过以能服之、以恩信之、以誉励之、以言导之、以行教之、以德化之,最终完成对问题学生的有效帮扶。
另外,鉴于长期以来的中小学“只重孩子学什么,不重孩子怎么学”的教育误区,建议中小学阶段要增加《学习方法读本》。重点去教授学生科学有效的记忆方法、分析方法,让孩子知道如何进行时间管理、心态管理和注意力管理,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更高阶段的学习打下扎实基础。
发展全面教育,要以家校联教为保障
父母是孩子第一老师,老师是孩子的第二父母,家校联教,就是要把对孩子所有的教育力量都高效的整合起来。
但是,父母不是天生的老师,多数家长的教育知识相对匮乏。因此,家教联教不是将教育孩子的责任单方面推给家长,而是为家长提供教育知识和答疑解惑,激发家长参与家校联教的主动性。
发展全面教育,做好家校联教,需要在中小学阶段,为家庭教育表现优秀的家长提供奖教金,激励家长积极研究家庭教育。同时,做好定期家访会、座谈会和知识讲座,及时与家长交流沟通孩子的成长情况,为家长提供家庭教育培训,普及家庭教育知识,实现科学教育从学校到家庭的全方位覆盖。
发展全面教育,要以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
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基础教育工作的殷切期望,推动孩子全面发展,需要成为我们中小学教学孜孜追求的教育目标。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必须根据孩子心理和生理成长过程中各个阶段所急需掌握的知识和能力,适时在相应阶段提供相应的教育。
这些教育包括:通识教育,安全教育,家庭教育,素养教育,实践教育,情感教育,性理教育,心理教育,挫折教育,社会教育。
只有完整接受了十项教育的孩子,才算真正实现了品德与才能的全面发展,以及生理和心理上的完全成熟,才更有可能具备实现个人成才和人生成功的能力。
综上所述,全面教育是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科学教育模式,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途径。
我们要深入贯彻关于基础教育工作的指示精神,破解思想束缚,坚定不移地深入推进教育改革,走全面教育之路,办让人民满意的教育,建设社会主义教育强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的、高质量的人才保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