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开幕式:凝聚共识,开启新程
上午9时,论坛正式开幕。开幕式由浙江省法学会劳动法学研究会会长、浙江泽大律师事务所首席合伙人、主任王小军主持。王小军会长首先向与会嘉宾致以热烈欢迎,并详细介绍了本届论坛的筹备情况及出席领导与嘉宾。他指出,在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深刻重塑劳动关系的新时代,劳动法治面临如何平衡效率与公平、构建新型法律框架等一系列“必答题”。他回顾了长三角劳动法治建设论坛在凝聚区域智慧、推动理论创新方面取得的成果,并强调面对复杂多元的劳动关系,加强区域协同创新已是大势所趋。他期待本届论坛能集思广益,为推动劳动法治事业繁荣发展注入新动能。

随后,浙江省政府咨询委委员、省政府咨询委社会(军民融合)发展部部长,浙江省法学会副会长刘树枝致辞。刘树枝指出,长三角地区是我国经济发展前沿,劳动法治协同关乎千万劳动者权益、劳动关系和谐与营商环境优化。他结合调研数据指出,浙江省现有280万新就业形态劳动者,主要包括外卖骑手、网约车司机等,这类人面临职业风险高、社会保障不足等现实困境。必须加强长三角区域劳动法治协同,推动制度创新,切实保障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为此,他提出四点建议:一要紧扣长三角一体化战略,将新业态治理、跨区域权益保障等纳入研究主线;二要深化协同联动,落实常态化协作机制,推动长三角劳动法治一体化建设;三要聚焦平台用工定性、算法合规、灵活就业社保衔接等难点痛点,强化研究成果转化;四要加强中青年人才培养,为劳动法治建设注入持续活力。他呼吁各方凝聚智慧,共同为构建中国特色和谐劳动关系提供坚实法治保障。

论文颁奖:激励英才,成果丰硕
作为活动的核心环节之一,第二届“浙江迎来论文奖”暨长三角中青年劳动法学研究优秀论文颁奖活动于上午10时15分举行。本环节由浙江省法学会劳动法学研究会名誉会长、劳动法学研究会五届理事会秘书处常务副秘书长凌林主持。

凌林介绍了本次优秀论文评选活动的组织与专家评审情况。活动共征集到58篇参评论文,经权威专家评审,最终评选出21篇优秀论文获奖,包括特等奖1篇、一等奖2篇、二等奖4篇、三等奖6篇、四等奖8篇。浙江迎来人力资源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方永浩宣读了获奖名单。
第二届“浙江迎来论文奖”长三角区域中青年劳动法学研究优秀论文评审委员会主任、中国人民大学劳动关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法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劳动关系研究会名誉会长常凯对获奖论文进行了专业点评。

在隆重的颁奖仪式中,获奖代表依次上台领奖,会场气氛热烈,充分展现了长三角地区中青年劳动法学者的研究活力与学术潜力。

区域倡议与学术交流:聚焦前沿,共话发展
颁奖典礼后,论坛进入长三角劳动法治建设倡议环节。江苏省法学会社会法学研究会秘书长、南京大学法学院副教授黄秀梅宣读了经江浙沪皖“三省一市”法学会劳动法学(社会法学、劳动法)研究会共同商议定稿的 《加快推进长三角区域劳动法治一体化建设建议书》 ,标志着区域劳动法治协同迈向新的阶段。

在学术交流单元,多位获奖论文作者进行了研究成果分享。此环节由浙江省法学会劳动法学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劳动法学研究会五届理事会秘书长、浙大城市学院法学院教授吴红列主持。

特等奖获得者华东政法大学硕士研究生王荟婷、一等奖获得者上海财经大学法学院硕士研究生钟洋与巢湖学院经济与法学学院曹有康,分别就平台用工认定、股权激励性质、外国人在华社保,以及劳动者个人信息保护等议题作了报告。

下午的交流由安徽省法学会劳动法研究会副会长、安徽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李坤刚主持。

多位获奖者,包括浙江泽大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律师尹琰茗、安徽大学法学院讲师汪发洋、安徽大学法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常孟丽、中国计量大学法学院副教授、中国计量大学黄山高质量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张妮、上海海事大学法学院博士研究生高天路,围绕职场欺凌规制、隐形加班认定、新业态劳动者权益保护、历史立法启示、船员养老保险等议题展开了深入探讨。

总结成果,展望未来
浙江省法学会劳动法学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劳动法学研究会五届理事会秘书长、浙大城市学院法学院教授吴红列对本次论坛作全面总结。他系统梳理了全天各个环节的研讨成果与核心共识,高度评价了论坛在深化区域劳动法治协同研究、激励中青年学者成长方面取得的显著成效,并对长三角劳动法治一体化建设的未来路径进行了展望。

本次论坛的成功举办,为深化长三角劳动法治协同发展、应对新业态挑战提供了坚实的学术支持和智力贡献,有力推动了区域劳动法治一体化建设进程。 (肖圆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