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是国家治理的“最后一公里”,基层党建则是贯穿其中的“红色主线”。在新时代背景下,面对基层治理的复杂挑战与群众日益多元的需求,唯有以高质量基层党建为引领,不断夯实组织基础、创新工作方法、凝聚治理合力,才能真正激活基层治理的“神经末梢”,让党的旗帜在基层高高飘扬。
一、建强组织体系,打造基层治理“红色堡垒”
“欲筑室者,先治其基。”基层党组织作为党的肌体的“神经末梢”,其组织力的强弱直接关系到基层治理的成效。近年来,各地坚持“党建引领、全域覆盖”的原则,不断优化基层党组织设置,推动党组织从“有形覆盖”向“有效覆盖”转变,“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组织架构,不仅让党组织的触角延伸到了基层的每一个角落,更让党员有了“责任田”,群众有了“主心骨”。
在农村地区,党组织建设同样成果显著。针对部分农村地区党组织弱化、虚化、边缘化问题,各地通过“支部建在产业链上、党小组设在致富项目上、党员示范在创业岗位上”的模式,将党组织与农村产业发展深度融合。
二、创新工作方法,提升基层治理“服务温度”
基层治理的核心是服务群众,只有把工作做到群众心坎上,才能赢得群众的信任与支持。近年来,各地基层党组织围绕“便民、利民、惠民”的目标,不断创新工作方法,推出了一系列接地气、有温度的服务举措,让基层治理既有“力度”更有“温度”。
“党建+网格化管理”是各地普遍采用的创新模式。通过将党建工作与网格化管理深度融合,把党建责任、服务职能、治理任务细化到每个网格、每个党员,实现“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社区(村)”,这种“三位一体”的服务模式,不仅提高了基层治理的效率,更拉近了党组织与群众的距离。
“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服务方式,也是基层党组织创新服务的重要举措。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各地基层党组织纷纷搭建线上服务平台,开通“党建服务群”“网上议事厅”“线上办事窗口”等,让群众足不出户就能反映诉求、办理业务。同时,线下建立“党群服务中心”“党员服务站”“民情接待室”等实体阵地,为群众提供面对面的服务。例如,某县搭建“智慧党建”平台,群众通过平台可以在线申请低保、医保报销、矛盾调解等服务,平台接到诉求后,及时分派给相关党员干部办理,并实时反馈办理进度;线下在每个村建立“党群服务中心”,设置“一站式”服务窗口,为群众提供政策咨询、证件办理、法律援助等服务。这种“线上+线下”的服务方式,既方便了群众,又提高了服务效率,让群众切实感受到了党组织的关怀与温暖。
三、凝聚治理合力,构建基层治理“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
基层治理不是党组织的“独角戏”,而是需要政府、社会组织、群众等多方力量共同参与的“大合唱”。近年来,各地基层党组织充分发挥领导核心作用,积极整合各方资源,调动各方积极性,构建起“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基层治理新格局,形成了基层治理的强大合力。
党组织引领社会组织参与基层治理,是凝聚治理合力的重要途径。各地基层党组织通过搭建平台、提供支持、加强指导等方式,引导社会组织积极参与基层治理,发挥其在服务群众、化解矛盾、促进和谐等方面的作用。引导群众参与基层治理,是构建“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的关键。各地基层党组织通过健全群众参与机制,拓宽群众参与渠道,让群众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受益者”。村民可以通过议事会表达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参与村里的决策和管理,提高了村民参与基层治理的积极性,也增强了村民的归属感和责任感。
基层党建是基层治理的“根”与“魂”,基层治理是基层党建的“试金石”与“练兵场”。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我们要不断加强基层党建工作,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基层治理,让基层党组织真正成为凝聚人心、服务群众、推动发展、促进和谐的坚强战斗堡垒,为实现乡村振兴、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