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青翠竹篾在乡村学堂的孩童手中化作清风拂面的小扇,当百年传承的篾刀在镜头前剖开岁月浸润的竹节,一场关于非遗竹编的“守护+创新”行动正在阳江大地上悄然生长。
7月11日-7月21日期间,广东海洋大学“遗珍探秘”百千万工程突击队以非遗活化为主线,在阳江市展开深度文化实践,通过双学堂支教、全流程纪录片拍摄、文创研学等方式,探索织篢竹编技艺的当代传承路径。

图为团队成员与传承人的合照
小女孩兴奋地举起亲手编织的竹扇:“我做的!好神奇!拿回家给爷爷扇风!”。微风吹过阳东伴山学堂的木窗棂,晨光漫过阳西蒲公英学堂的黑板报,7月13日-7月14日期间,相同的竹编课程在两地静静铺展。三十双小手轻抚微凉的竹篾,跟随团队成员们指尖的引导,将织篢特色的竹编技法织入扇骨。篾丝在掌心轻颤,渐渐舒展成摇曳生风的扇形。——六十把稚拙的竹扇,在蝉鸣声声里转出非遗传承的第一圈涟漪。

图为突击队于公益课堂进行支教活动
镜头为笔,镌刻千年竹魂。7月19日清晨,突击队跟随邓师傅的脚步踏入织篢镇云雾缭绕的竹海。"竹龄要足三年,竹节需逾七尺,竹壁必分九层。"邓师傅抚摸着挺拔的竹竿喃喃低语,指尖划过竹节如同翻阅岁月书页。摄像机记录下这严苛选材秘笈,是织篢竹编百年不衰的根基。

图为邓师傅在采竹
在邓师傅的院落里,镜头聚焦那双布满裂痕的手:青竹在刀锋下剖成匀称竹条,刮青去糙,最终蜕变成薄如蝉翼、柔韧如丝的篾片。特写画面中,汗珠顺着老人黝黑的脖颈滑落,滴在纵横交错的篾丝上,瞬间被经纬结构吸收。

图为邓师傅在对竹子进行刮青去糙
最扣人心弦的,莫过于是编织现场。邓师傅端坐竹凳,以"织篢挑压法"编织扇面,篾丝在他指尖翻飞成型邓师傅表示:“希望把竹编技艺一代一代传承下去,让传统工艺走进现代生活。”在成员的共同努力下,经过每日数十小时的不间断拍摄,诞生出比文字更鲜活的织篢竹编纪录片。
篾丝细柔,终成坚韧器具,薪火微渺,可燎无垠原野。当童稚的扇面摇动盛夏清风,当纪录片的光照亮老匠人眉间沟壑,织篢竹编的千年古树,正生出青翠的新枝,遗珍探秘,我们仍在路上......(范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