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四川眉山洪雅县的西南食品工业园内,四川和盛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和盛新材”)的新厂房已经全面投产。无尘车间里,智能化的新设备高效运转,一片片高阻隔包装膜袋从生产线上下来,即将发往海底捞、名福记等知名食品企业。
“通过这次改造,我们不仅产能翻了一番,更重要的是,那些以前对我们生产环境有顾虑的大客户,现在都加大了订单。”和盛新材董事长甘启彬看着眼前的新景象,感慨万千。
这一切的转机,源于一笔“特殊”的2000万元贷款。这笔贷款不仅解了和盛新材扩建升级的燃眉之急,更折射出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洪雅县支行(以下简称“邮储银行洪雅县支行”)在服务实体经济,特别是支持制造业企业发展中的独特逻辑与创新实践。
甜蜜的烦恼 成长路上遭遇融资“断点”
对于扎根行业近30年的甘启彬来说,2022年是一个充满机遇与挑战的年份。随着食品安全标准的提升,市场对高品质、功能性食品包装的需求激增,和盛新材迎来了扩张的最佳时机。
在洪雅县大力发展食品工业的东风下,甘启彬下定决心,拿地建新厂,对产能和设备进行一次彻底的升级。
然而,一个“甜蜜的烦恼”随之而来。
“我们规划对产能和设备自动化程度进行升级,原有的资金预算很快出现了缺口。”甘启彬回忆说。建厂房、买设备,每一项都需要大笔资金投入。

图注:和盛新材董事长甘启彬,向邮储银行工作人员介绍企业产品覆盖的品牌
而和盛新材作为一家印刷包装制造行业的“先进企业”,虽然手握核心技术和稳定订单,但缺乏足够的传统抵押物,这让融资之路变得异常艰难。
在建工程无法作为有效抵押物,是许多成长型制造企业在建过程中融资遇到的普遍问题。厂房一天没建成,产权证就一天下不来,银行的传统抵押贷款业务就无法开展。项目等不了,资金却到不了位,企业主们只能望“工地”而兴叹。
就在甘启彬焦头烂额之时,邮储银行洪雅县支行的行领导和客户经理找到了他,并根据和盛新材的实际情况,快速提供了融资解决方案。
雪中送炭 一把解开“无抵押”困局的钥匙
“邵经理看到我们工程建设的进度和企业实际情况,向我们提供了一个符合我们需求的金融产品——在建工程抵押贷款。”甘启彬说,说实话,他当时心里没底。
彼时,这项名为“小企业工业厂房建设贷款”的业务,在邮储银行四川省分行内部尚无成功落地的先例。对于洪雅县支行来说,也是一次“摸着石头过河”的尝试。

图注:邮储银行洪雅县支行工作人员深入企业进行调研评估
面对甘启彬的疑虑和时间的压力,邮储银行洪雅县支行小企业团队展现出了惊人的决心和效率。
“那段时间,不管是来收集资料,还是跑现场调查,他们每天都在向我及时反馈进度,我确实很感动。”甘启彬回忆。这种“时刻被看见、被重视”的服务体验,与他之前接触的一些金融机构形成了鲜明对比。
这背后,也是邮储银行洪雅县支行“普惠城乡,让金融服务没有距离”的坚定理念和“以客户为中心”的流程再造。他们没有坐等企业上门,而是主动深入园区,将服务窗口前移到项目工地上。
更核心的突破,在于“在建工程抵押贷款”这一创新产品本身。它像一把精准的钥匙,恰好打开了和盛新材扩建融资的“锁芯”。
这一创新产品,彻底改变了传统抵押贷款的规则。它不再死板地将正式产权证作为唯一通行证,而是创新性地承认了“土地使用权+在建工程”的组合抵押价值,巧妙地将原本沉睡在工地的资产唤醒为可以即时使用的流动资金。
更为关键的是,邮储银行洪雅县支行充分考虑到了和盛新材在建设投产初期的现实困难,将还款期限拉长到整整十年,并赋予了其根据自身现金流和行业淡旺季灵活设置还本时间和金额的权利,最大限度地为和盛新材“减负松绑”。
据甘启彬回忆,从对接到最终放款,邮储银行洪雅县支行仅用了四十多天,还在利率上给予了极大支持。这笔贷款也成功成为邮储银行四川省分行首笔“小企业工业厂房建设贷款”。
最终,这笔2000万元的“及时雨”,让和盛新材的扩建工程得以顺利推进,甚至提前完工。
从工地到高地 金融活水激发“智造”新动能
一笔贷款,改变了和盛新材的命运轨迹。
资金的注入,让和盛新材的升级计划从图纸变为现实。工程款提前支付,工期大幅缩短,为企业抢占市场赢得了宝贵时间。新厂房、新设备,不仅让产能翻番,更让和盛新材的生产环境和工艺控制迈上了新台阶。

图注:和盛新材董事长甘启彬,向邮储银行洪雅县支行领导介绍企业新建厂房情况
“以前,大客户只给我们保留一个位置,做一点点。现在他们来工厂看了以后,订单都开始加大了。”甘启彬的喜悦溢于言表。他充满信心地表示:“我对明年公司产值突破一个亿有非常大的信心。”
而对于邮储银行洪雅县支行而言,这笔贷款的意义远不止于一单业务的成功。它像一把尖刀,切开了传统金融服务难以触及的痛点,也为支行自身赢得了市场和口碑。
数据显示,邮储银行洪雅县支行的小企业贷款业务近年来实现了跨越式增长:2023年、2024年增速分别达到28.5%、34.6%。截至2025年3月末,该行已为2家企业授信在建工程抵押贷款共4400万元。
这起看似偶然的成功案例,实则是邮储银行长期战略定力的必然结果。
它源于该行始终坚守服务“三农”、城乡居民和中小企业的核心定位,敢于在看似高风险的领域进行创新突破的勇气。它也是产品创新的胜利,是深入研究企业真实需求后,勇于打破常规,实际应用真正能“解渴”的创新金融产品的智慧结晶。这更是优质服务的胜利,赢得客户信赖的,终究不是简单的价格战,而是那种“想客户之所想,急客户之所急”的真诚与高效。
从一笔贷款到一个产品,再到一个区域的金融生态。邮储银行洪雅县支行的实践,为如何破解成长型制造企业融资难提供了一个生动的范本。

图注:邮储银行洪雅县支行领导及工作人员主动深入企业,通过拜访负责人,及时了解企业的资金需求与困难
如今,随着不动产证的办妥,和盛新材的贷款已顺利转为成本更低、使用更灵活的流动资金贷款。邮储银行与和盛新材之间的合作,也从单一的贷款关系,升级为覆盖结算、代发工资、票据等一揽子服务的“全周期陪伴”。
这正是邮储银行所追求的,与企业共成长的新型伙伴关系。它不只是锦上添花,更是雪中送炭,最终实现的是银行、企业与地方经济的多方共赢。这笔“特殊”的2000万贷款,最终将一个在建工地,实实在在地变成了驱动企业产业升级的“发展高地”。
(吴雪梅、张鹏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