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依海而兴,是全国海洋渔业大省。近年来,当地积极推进地理标志农产品保护工程,打造“三门青蟹”“温州大黄鱼”“鲜玉奇缘”等“蓝色地标”。这些地标产品不仅提升了品牌价值,带动渔民增收,还延伸了产业链条,推动生态养殖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正加速实现从“蓝色粮仓”向“蓝色品牌”的转变。
在浙江省绵延的海岸线上,波浪与渔火交织成一幅独特的风景画卷。此地不仅是东海渔场的核心区域,亦是中国海洋经济发展的前沿阵地。近年来,随着地理标志农产品保护工程的不断推进,浙江省内一批海洋渔业产品正借助地理标志这一“金钥匙”,步入品牌化、产业化、生态化发展的快车道。从三门青蟹到温州大黄鱼,从玉环“鲜玉奇缘”到象山梭子蟹,一个个“蓝色地标”不断涌现,成为推动浙江省海洋渔业高质量发展的生动例证。
地理标志农产品与海洋渔业的“浙江模式”
地理标志农产品是指在特定地域范围内生产,因其独特的自然条件和人文因素而具有独特品质和声誉的农产品。对于海洋渔业而言,地理标志不仅是一张“品质身份证”,更是产业升级和市场拓展的重要工具。
浙江省位于东海之滨,拥有长达6486公里的海岸线,浅海滩涂资源丰富,是全国重要的海洋渔业大省。尽管传统渔业优势明显,但长期以来存在“产量大、品牌弱”的瓶颈。如何将“土特产”转化为“金名片”?浙江省的答案是:依托地理标志,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品牌优势。
“地理标志是市场的通行证,更是农业和渔业竞争力的重要体现。”浙江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指出,推动地理标志农产品的发展,不仅是提升产品附加值的路径,更是促进沿海地区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
案例样本:一个个“蓝色地标”走向全国
三门青蟹:一只蟹带动一方经济
每年九月,三门县迎来青蟹丰收季节。当地蟹农常言:“金爪绯钳青背壳,黄膏白肉鲜味足。”这正是“三门青蟹”的独特魅力所在。得益于优越的滩涂资源和适宜的气候条件,三门青蟹以其肉质细嫩、口感鲜美而著称,被誉为“蟹中极品”。自2009年起,“三门青蟹”获得了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品牌影响力逐年提升。政府通过建设标准化养殖基地、推广绿色养殖模式及完善冷链物流系统,推动青蟹产业向“高品质+大市场”方向发展。目前,“三门青蟹”的年产量稳定在约3万吨,品牌价值超过百亿元,成为浙江渔业品牌化发展的成功案例。
温州大黄鱼:地理标志加持下的黄金美味
黄鱼是东海渔场的传统优势鱼类,温州是其主要产地之一。过去,由于过度捕捞,大黄鱼资源一度锐减,市场价格波动较大。近年来,温州通过实施人工增殖放流和标准化养殖,使资源逐渐恢复。2020年,“温州大黄鱼”获得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目前已有七家企业获准使用该标志。地理标志的加持不仅提升了温州大黄鱼的品牌价值,还使其从“普通水产品”转变为“知名品牌”。每年举办的大黄鱼节吸引了全国各地的客商和游客,成为展示温州蓝色经济的重要窗口。
玉环“鲜玉奇缘”:一座城市的海味名片
玉环作为浙江典型的海岛城市,盛产带鱼、鳗鱼、梭子蟹等多种海洋产品。过去,这些产品多由个体户经营,市场影响力有限。2023年,玉环整合资源,区域公用品牌“鲜玉奇缘”,将农产品与海洋渔业产品统一纳入品牌体系。借助“公用品牌+地理标志”的双重赋能,玉环水产品不仅在本地市场畅销,还通过电商平台走向全国。玉环市农业农村局负责人指出,品牌不仅是名称,更是产业的背书。通过品牌整合,玉环渔业实现了从“单打独斗”到“抱团发展”的转型。
政策护航:地理标志保护工程加速落地
浙江在推动海洋渔业地理标志产品发展中,得到了政策的强有力支持。首先,在顶层设计上明确了发展方向,将地理标志农产品纳入全省农业农村重点工作,并出台了《浙江省地理标志农产品保护工程实施方案》,要求建设核心示范基地、强化标准化生产和完善追溯体系。其次,各级财政设立了专项资金,用于支持地理标志农产品的认证、宣传和冷链设施建设。此外,依托浙江大学、浙江海洋大学等科研机构,开展了品种改良、病害防控和智慧养殖等研究提高了地标产品的科技含量。最后,通过举办青蟹节、大黄鱼节等活动以及电商平台直播带货等方式,扩大了浙江地标水产品的市场影响力。
发展成效:渔民富足,品牌彰显
地理标志不仅是一种认证,更是一次深刻的产业变革。首先,品牌价值显著提升。据估算,如三门青蟹、温州大黄鱼等地理标志产品的市场价格比普通产品高出20%至50%。其次,渔民收入稳步增长。以三门县为例,青蟹养殖户的年均收入已超过12万元,成为当地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再次,产业链条不断扩展。围绕地理标志产品,冷链物流、加工包装、餐饮旅游等配套产业迅速发展,形成了完整的产业生态。更为重要的是,文化影响力持续增强。各类海鲜文化节、渔业体验游不仅提升了产品附加值,也增强了地方认同感和文化自信。
面临挑战:标准化、市场化与生态保护
尽管成绩显著,但浙江海洋渔业地理标志产品仍面临多重挑战。一是标准化水平不足。不同养殖主体之间的管理差异较大,产品品质参差不齐,影响品牌形象。二是市场推广力度有限。与国际知名海产品品牌相比,浙江地标产品在包装、营销、故事讲述等方面仍显不足。三是产业链短板突出。冷链物流体系尚不完善,深加工能力不足,产品附加值有待提高。四是生态环境压力加大。过度捕捞、养殖污染等问题仍然存在,绿色发展亟需加强。
未来展望:让更多“浙江海味”走向世界
站在新的起点上,浙江正谋划海洋渔业地理标志产品的升级版。一是健全标准体系。制定覆盖养殖、捕捞、加工、流通全环节的统一标准,建立健全追溯体系。二是强化科技创新。大力发展智慧渔业,推广物联网监测、智能投喂等新技术,提升生产效率和品质。三是深耕品牌建设。讲好“浙江海味”的故事,提升品牌溢价能力,打造一批全国乃至国际知名的“蓝色地标”。四是延伸产业链条。发展海产品深加工、精包装和冷链物流,推动渔业与餐饮、旅游文创等深度融合。五是坚持绿色发展。推进生态养殖、循环养殖,守护海洋环境,实现渔业可持续发展。
地理标志不仅是一枚标识,更是一份承诺。它承载着产地的生态禀赋,凝聚着渔民的智慧与汗水。今天的浙江,正通过“三门青蟹”的鲜美、温州大黄鱼的金黄、玉环“鲜玉奇缘”的故事,把一张张“蓝色名片”擦得更加亮丽。未来,随着更多地标产品走向全国乃至世界,浙江有望在“蓝色粮仓”的基础上,打造出一座“蓝色品牌高地”。这不仅是浙江海洋渔业转型升级的必然选择,更是推动农业强省、海洋强省建设的生动实践。
供稿:宁波大学东海研究院 高兴川 蒋正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