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角穿云,龙旗漫卷。宋制官船载着盛装仪仗自瓯江缓缓驶来,二十七位“修堰先贤”穿越千年时光走入古堰画乡,千年堰规与通关文牒奇妙交织,处州乱弹与西洋乐章激情碰撞……这个国庆,莲都区以“非遗+演艺+阅读+市集”为脉络,在通济堰畔奏响了一曲跨越时空的“庙会四重奏”,让流淌千年的瓯江文明,在新时代的舞台上焕发全新光彩。
古堰新声:从历史遗存到文化IP的生动转化
通济堰,这座始建于南朝的水利瑰宝,不仅是灌溉万顷良田的生命线,更是一部镌刻在瓯江岸边的文明史诗。近年来,莲都区紧紧围绕“瓯江山水诗路”文化带建设,以通济堰为核心IP,持续推进“文化活化”工程,探索出一条“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融合路径。
从让历史“活”起来的沉浸式剧目《堰游记》,到将书香融入山水的“堰阅读”雅集;从以美食为媒的“通济宴”,到打造消费新场景的“通济集”……莲都不断拓展非遗与当代生活的连接点,推动通济堰从静态的“历史遗产”向可感、可触、可消费的“当代文化符号”转型。此次“庙不可言”主题庙会,正是这一系列探索的集中呈现,也让“水韵莲都”的文化魅力愈发清晰动人。
四重乐章:一场跨越千年的沉浸式文化体验
整场庙会以“堰巡、堰祭、堰游、堰艺”为四大乐章,层层递进,编织出一幅古今交融的文化长卷。
晨曦之中,宋代官船巡游瓯江,“詹南二司马”与游客畅谈“天人合一”的治水智慧;码头前,庄重的祭堰仪式传递着对先贤的崇敬与对自然的礼赞;蜿蜒的民俗踩街队伍中,舞龙翻滚、茶灯闪烁,重现着古老的市井欢腾;连续三日的非遗舞台上,处州乱弹的铿锵与西洋乐的悠扬奇妙共鸣,演绎出一场无问西东的艺术对话。
这“四重奏”不仅再现了通济堰的千年仪轨,更以现代审美重构传统场景,让文化从“被观看”走向“被体验”。
互动寻踪:在趣味任务中解码千年水脉
手持《寻堰记》通关文牒,游客化身为“文化探秘者”。在文昌阁偶遇“范成大”,在堰头巧遇“詹南二司马”,通过完成“通济堰规”问答、绘制水系图等特色任务,一步步解锁这座千年水利工程背后的智慧密码。这种强互动、轻叙事的参与方式,让历史不再是教科书上的文字,而成为可对话、可感知的生动现实。
创意市集:非遗与潮流的美学共生
庙会不仅是传统的延续,更是创意的发生地。在通济堰畔的草坪市集上,手工绳艺编织出时尚饰物,糖画勾勒出流行图案,文创产品讲述着在地故事。游客或在水系拼图前凝神思考,或在民谣乐队旁惬意小憩,这里既是消费空间,也是美育现场,让“非遗”真正走进年轻人的日常生活,从“遗产”蜕变为“潮流”。
续写新章:文化赋能绘就共富新图景
从“村晚”出圈到“庙会”引流,从非遗活化到文旅融合,莲都区正以通济堰为文化引擎,不断拓展“文旅+”的边界。这场庙会不仅是传统文化的当代实践,更是区域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助推器。通过持续打造具有辨识度的文化品牌,莲都让静态的资源“动”起来、“潮”起来,为地方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文化动能。
古今交融,庙不可言。在这场跨越千年的约会中,通济堰不再只是一处古迹,而是连接历史与未来、文化与生活的精神纽带,持续书写着“千年处州府,一城藏古今”的生动当代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