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
韩国全北世界书艺双年展
颁奖现场
聚光灯骤然聚焦于一位中国艺术家——中国国家画院原副院长曾来德。其作品从全球42国近万件作品中突围,斩获最高奖项,成为继王冬龄、邱振中后第三位获此殊荣的中国书家。这一奖项被业界誉为“书法界的奥斯卡”,瞬间引爆国内外艺术圈热议。
为什么是曾来德?三大突破解码获奖逻辑
一、技术破壁:墨象中的宇宙观
作品以狂草为骨、焦墨为魂,将汉代碑刻的苍茫与当代极简主义的几何感融合。评委团主席、韩国书艺泰斗金炳基评价:“他让汉字笔画在撕裂与重组中,形成时空交错的能量场。”
理论创新:“书法生态论”的实践
曾来德首次提出“书法应回归自然书写状态”,在双年展论坛上,他阐释作品:“枯笔飞白模拟风蚀岩层,浓淡渐变暗合昼夜交替——这是中国人‘天人合一’哲学的可视化表达。”
文化对话:东方笔墨的当代转译
作品巧妙将英文字母结构解构为水墨符号,例如将“W”转化为波浪式撇捺,既保留书法基因,又消解了西方观众的阅读隔阂。德国策展人穆勒坦言:“他让看不懂汉字的人也能感知笔触的情绪律动。”
二、收藏价值前瞻:从学术认可到市场潜力
学术背书升级:此次获奖同步激活曾来德2010-2020年“墨许山河”系列作品市场热度,据雅昌数据,其同系列四尺整张作品近三年拍卖均价已从12万跃升至28万元。
稀缺性加剧:曾来德坚持“获奖作品不入市场”原则,反而带动其早期实验性手稿需求上涨,某香港藏家近日以46万竞得1998年《墨攻》手稿。
政策东风:2025年文化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海外推广工程”将书法列入重点扶持领域,具备国际奖项背书的艺术家有望获得更多官方展览资源。
三、给收藏者的行动指南
重点关注期:2025-2026年为其学术价值转化黄金窗口,建议跟踪其国内外巡展动态;
作品筛选逻辑:优先收藏带有理论注释的手稿、系列性创作(如“汉字风景”系列),避免跟风单一获奖题材;
防坑提醒:市场已出现仿其枯笔技法的伪作,需认准中国国家画院档案库备案编号。
结语
一场大奖,更是风向标
曾来德的获奖不仅是个体荣耀,更预示着中国书法正在国际当代艺术舞台重构话语体系。对于收藏者而言,这既是洞察学术前沿的契机,也是布局文化自信时代精品资产的关键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