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干部是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其作风形象直接关系党的执政根基和群众切身利益。
筑牢思想根基,以理论清醒涵养作风自觉。思想是作风的 “总开关”,只有理论上清醒,才能确保作风上坚定。同时,结合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用好本地红色资源开展沉浸式教育,引导党员干部从革命先辈的优良作风中汲取精神养分,破除 “思想惰性”,把理论学习成果转化为敬畏纪律、恪守规矩的行动自觉,从根源上杜绝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滋生的土壤。
聚焦实干担当,以履职实效检验作风成色。作风好不好,实绩见分晓。要把解决群众急难愁盼作为作风建设的 “试金石”,推动党员干部走出办公室、深入基层一线,围绕重大项目建设、乡村振兴、民生保障等重点领域,开展 “解剖麻雀式” 调研,找准工作堵点、破解发展难题。对推诿扯皮、消极应付的及时约谈提醒,对真抓实干、成效显著的通报表扬,引导干部把心思用在 “想干事” 上、把能力体现在 “会干事” 上、把目标落在 “干成事” 上。以群众满意度为核心评价指标,定期开展作风建设成效测评,将测评结果与干部考核、评优评先挂钩,让 “重实干、求实效” 成为体制内干部的鲜明作风导向。
健全长效机制,以严督实导巩固作风成果。作风建设非一日之功,需靠制度机制管长远、固根本。要完善作风建设制度体系,结合本地实际,细化 “负面清单”,明确哪些事不能做、哪些行为要杜绝,让作风建设有章可循、有规可依。纪检监察机关常态化开展明察暗访,针对节日期间 “四风” 问题、基层 “微腐败” 等开展专项整治;畅通群众监督渠道,利用好政务服务热线、网络平台等方式,收集作风问题线索,对查实的问题严肃处理并公开曝光。同时,建立作风建设 “回头看” 机制,定期对已整改问题开展复查,防止问题反弹回潮,推动作风建设从 “集中整治” 向 “常态长效” 转变,持续巩固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基层干部作风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也是一项常抓常新的系统工程。只有始终筑牢思想根基,让理论清醒引领作风自觉;聚焦实干担当,以履职实效彰显作风成色;健全长效机制,用严督实导巩固作风成果,才能不断提升基层干部的作风形象,打通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 “最后一公里”,让党的执政根基更加稳固,让群众的切身利益得到更好保障。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新的征程上,以优良的作风汇聚起推动事业发展的强大力量,向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奋勇前进。
(裴洪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