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元日息仅2元”、“零利息”、“秒速到账”……互联网借贷平台的广告无孔不入,但其光鲜的宣传语背后,可能布满了误导和陷阱。一些互联网借贷平台通过玩弄文字游戏,诱使消费者落入债务深渊。为帮助消费者看清本质、远离风险,交通银行佛山分行本期直击三种常见的虚假宣传手段,帮助消费者练就“火眼金睛”。
陷阱一:混淆概念——用“日息”迷惑,绝口不提“年化”
伎俩剖析: 这是最常见、最具迷惑性的手段。面对宣传“日利率低至0.05%”或“万元日息低至5元”,听起来非常便宜,让消费者产生“利息不高”的错觉。
真相警示:金融领域衡量贷款成本的标准应是年化利率(APR), 它包含了利息及所有其他费用,能真实反映借款人的借款成本。
来算一下: 日利率0.05%若按单利换算成年化利率是 0.05% × 365 = 18.25%。这远非宣传语暗示的“便宜”,甚至可能高于许多信用卡分期利率。
防范口诀: “不看日息看年化,APR才是真心话”。任何只强调日息、月息而刻意弱化年化利率的行为,都需高度警惕。
陷阱二:隐瞒成本——用“低利息”吸引,用“高费用”收割
伎俩剖析: 宣传时主打“低利率”或“零利息”,却在合同不起眼处,以“服务费”、“手续费”、“担保费”、“管理费”等名目,收取各种额外费用。这些费用叠加后,真实的贷款综合成本非常高。
真相警示:“零利息”不等于“零成本”! 年化利率(APR)才是消费者要付出的真实代价。根据监管要求,贷款机构都必须清晰、醒目地向借款人展示年化利率(APR)。凡是在借款流程中需要消费者费尽心思才能找到年化利率(APR),或者客服支支吾吾无法直接告知的,极有可能存在猫腻。
防范口诀: “利息虽无费不少,贷款成本要摸清”。借款前,必须问清并看清总成本,坚决向说不清费用的互联网借贷平台说“不”。
陷阱三:不实承诺——用“轻松”诱惑,无视“后果”
伎俩剖析: 使用“一键借款”、“秒速到账”、“无门槛”等词语,过度强调借贷的便捷性,弱化甚至隐瞒逾期后果、征信影响等关键信息。一些非法互联网借贷平台甚至虚假承诺“贷款必过”、“百分百成功”,诱导用户点击申请并提交个人信息。
真相警示:每一次申请,即便未成功,都可能被记录在案,频繁申请会影响个人征信。一旦逾期,将产生高额罚息,并会上报央行征信系统,留下信用污点,对未来买房、买车、就业造成严重影响。非法平台还会利用申请时获取的通讯信息,进行暴力、骚扰式催收。
防范口诀: “便捷背后是责任,信用污点毁所有”。借贷绝非“点点手指”那么简单,它是一项严肃的金融行为和信用承诺。
给消费者的“三要三不要”防身术
三要:
1.要认准APR: 借款前,重点关注“年化利率(APR)”这个信息。
2.要看清合同: 仔细阅读借款合同的所有条款,尤其是有关费用和违约责任方面。
3.要选择持牌机构:优先选择商业银行、消费金融公司等持牌正规金融机构。
三不要:
1.不要轻信“低息”诱惑: 对任何刻意淡化年化成本的宣传保持警觉。
2.不要支付“前期费用”: 凡是以各种理由要求放款前先交钱的,警惕是诈骗!
3.不要“以贷养贷”: 这是陷入债务恶性循环最快的方式,负债“雪球”会越滚越大。
结语:金融借贷,信誉为先。广大消费者应树立理性借贷观念,量入为出。面对天花乱坠的广告,请多一分冷静,多一分质疑。牢牢记住“看年化、问总费、读合同”九字诀,彻底撕破虚假宣传的“画皮”,守护好自己的信用财富和家庭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