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SUMMER
南山区自然艺术季
在这个夏天,我们再次把艺术带回自然,也把自然请进课堂。由深圳市生态环境局南山管理局主办、广东深圳市华侨城国家湿地公园协办、深圳市华侨城当代艺术中心(OCAT)承办的“2025年南山区自然艺术季暨自然艺术装置大赛”,于6月启动,在真实的自然场域中把环境教育与艺术教育深度联通,让每一次观察、每一次动手,都成为面向可持续未来的小小练习。
从看见到共创
今年自然艺术季的主题聚焦于“美丽中国我先行”,以“自然艺术装置大赛”为核心,串联起大师讲堂、生态导赏、材料与结构课堂、导师工作坊以及自然艺术装置展等丰富多元的活动。在课程与实践的交织中,我们将自然与艺术紧密结合,把生态理念转化为真实可见的创作,共同见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篇章。
我们走进工作坊,探索艺术、环保与可持续发展的多重联系;在材料与结构课堂中亲手实践,发现稳定与平衡背后的奥秘;走入湿地公园,以好奇的眼睛观察鸟类、植物与微生态的细节;在导师课程中,从为动物建造栖居所到与风共舞的装置实验,感受自然的智慧与艺术的想象如何相互激发。
本届自然艺术季特别邀请生态、艺术、设计与建筑等领域的跨界导师,带领孩子们在真实场域中探索、发现、交流与共创。以更生动、更全面、更具参与感的方式,引导公众将自然之美化为感受、表达与行动,让创新思维在城市与自然之间自由生长。
大师讲堂回顾|“我们长出了一双‘自然眼’”
时间:2025年7月19日
地点:华侨城湿地生态展厅放映厅
导师:南兆旭
深圳自然与历史研究者南兆旭老师,以色彩、线条、对称与螺旋为线索,把自然的“通用语法”讲得鲜活而具体:从“雪白、茶白、玄色、绯红”的在地色谱,到向日葵花盘与蕨类“拳芽”的生长秩序;从蜂巢启发的六边形结构到候鸟群飞“关注七邻”的协同行为,再到鲲鹏径的地貌观测练习——讲堂提醒我们:美感不是抽象名词,而是基于在地观察的方法论。更重要的是,从“187天灰霾”到“深圳蓝”的城市记忆也在提示:当审美与生态文明同向而行,改变就会发生。
南兆旭 自然艺术季:让我们长出了第二双眼睛大师讲堂现场
材料与结构课堂|让“结构之美”落在手上
时间:2025年7月25日
地点:华侨城湿地自然教育之家
导师:周慧星
工作坊始于湿地公园这本生动的“教科书”。导师引导孩子们用发现的眼光观察:叶片脉络精妙的分形延展,诉说着比例的和谐;风中芦苇摇曳的姿态,勾勒出生动的韵律与节奏;鸟巢稳固的结构,是平衡与稳定的完美示范;而蝴蝶翅膀的斑斓,则蕴含着对称与对比的奥秘。“这些无处不在的比例、节奏、均衡、韵律、对比、过渡,正是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设计三大核心法则的源头活水!湿地里的每一处细节,都藏着‘美的密码’。”
周慧星老师把建筑学的基础训练转化为可感知的动手实践:线材的拉伸与编织、板材的折叠与围合、块体的堆叠与组合……孩子们在“玩”中建立直觉:好看之物,往往来自好用、可持续与安全的综合平衡。
周慧星 自然艺术中的构成之美工作坊活动现场
生态导赏|探索自然之美
时间:2025年7月26日
地点:华侨城湿地
导师:华侨城湿地志愿者老师
生态导赏环节中,我们走进华侨城湿地,在红树小径、月亮步道与观鸟屋的行走间,感受这片“都市中的自然绿洲”的独特魅力。孩子们在志愿导师的带领下,近距离观察红树林的生命力与候鸟的身影,认识湿地在城市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作用。一路的讲解与体验,让大家不仅增长了知识,更在观察与思考中体会到人与自然的紧密关系。这样的沉浸式学习,不仅培养了他们的环保意识和探索精神,也让“敬畏自然、守护自然”的理念在心中悄然生根,为未来的成长奠定下深远的影响。导赏让“看见”成为创作起点。
导师课程一|为动物“建房子”,也是为生态建“关系”
时间:2025年7月29日
地点:华侨城湿地自然教育之家
导师:陈丹平
建筑师陈丹平导师提出的工作坊主题为“湿地建造——为湿地公园动物搭建栖居所”,以中国传统建筑南北方差异化发展特征,讲述不同材料在建造中所呈现的实用功能与可持续性价值,从生态环保的理念出发,为湿地动物们搭建具有地域特性的栖居之所。
“栖居”是生物界中关于生存与繁衍的重要话题。对于人类,衣食住行是人类生活的基本内容,亦为人类生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中“住”指涉“起居”而非“居住”——古文“起”字意义广泛,含有“起立”“起床”“起坐”等礼节习俗,因此,“起居”所包含的不仅是居住的所在,还包含隐藏在背后的礼节习俗。而对于人类之外的动物,它们的“栖居”便涉及到其与自然界的环境、气候和地理状况紧密关联的生活习性。在课程之中,我们的认识从人类的居所及其环境延伸至大自然之中,从中了解动物及其生活习性、了解在地的自然环境,然后选择材料和构建栖居所的形态,正是在为动物搭建栖居所的过程中,搭建者真正地参与到人与自然共生共荣的话题讨论当中。
陈丹平 湿地建造——为湿地公园动物搭建栖居所工作坊现场
导师课程二|把“风”请进作品里
时间:2025年7月31日
地点:华侨城湿地自然教育之家
导师:叶碧华
艺术家叶碧华以“风语自然——可持续生态的呼吸与律动”为主题,带大家经历“知觉—案例—共创”的完整旅程,把无形无相的自然现象“风”作为探索对象。这不仅是一场关于风与艺术的探索之旅,更是一次在艺术创作中深刻体悟自然力量、播撒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心灵洗礼。从“画出你心中的风”到蒙眼共创,调动触觉与听觉去“摸到风”;在案例分享中,风、光、回收材料与简易机械成为装置的驱动力;在小稿实验里,观念与机制被逐步验证。环保不再是口号,而是一种可被练习、可被复制的创作方法。
叶碧华 风与自然——可持续生态的呼吸与律动工作坊现场
导师课程|“零之路”上的快乐共创
时间:2025年8月8日
地点:华侨城湿地“零之路”
导师:陈丹平、叶碧华
8月8日,参赛队伍在导师的指导下在零之路上进行作品的安装。这不仅是展示,更意味着作品要真正融入自然,与时间、气候和生物共同存在。创作者们在设计中考虑了材料的轻量化与可回收性,减少对动植物的干扰,同时也思考了装置在风吹日晒、四季更替中的存续与维护方式。这里的每一件作品,都不只是“给人看”,更是“给自然看”。
“零之路”装置落地现场
2025年南山区自然艺术季的课程已告一段落,但环保的行动仍将继续。我们希望自然艺术季的环保生态理念能在深圳这片充满活力的土地上不断生长和蔓延,让更多人走进湿地、走近自然,让艺术与环保不再只是活动中的主题,而是融入日常的生活方式,成为孩子们成长的记忆,也成为城市文化的一部分。
关于项目
南山区自然艺术季系列活动由市生态环境局南山管理局主办,华侨城湿地协办,华侨城当代艺术中心承办,活动集生态环保课程、艺术工作坊、生态导览、自然艺术装置大赛于一体,横跨环境、教育、艺术、建筑等多领域,旨在将环境教育与艺术教育有机结合,引导公众利用废弃原材料进行艺术创作,践行生态环保理念。该项目自2018年创办以来,每年设定相应的活动主题及举办丰富的系列活动。通过艺术的方式,传递生态文明和绿色环保理念。八年来,活动的影响力逐渐扩大。在收获社会各界人士的好评之余,活动于2024年5月获评中国湿地教育CEPA典型案例;7月获评第二十一届深圳关爱行动“百佳市民满意项目”;9月,“南山区自然艺术季扩大生态环保同心圆”入选2024年走好新时代网上群众路线“十大优秀案例”。
主办方
深圳市生态环境局南山管理局
协办方
广东深圳华侨城国家湿地公园
承办方
深圳市华侨城当代艺术中心(OCAT)
活动时间
2025年6月—12月
活动地点
广东深圳华侨城国家湿地公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