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技术浪潮奔涌,新要素格局重构,新动能体系重塑——这是新质生产力为当代中国发展绘就的壮阔图景。当其澎湃之力涌向广袤乡村,一场深刻变革正在田野乡间悄然发生。乡村“产训培”模式,作为衔接产业需求、技能培训与人才就业的关键桥梁,在此历史性交汇点上,迎来了转型升级的重大机遇。新质生产力以其高技术含量、高效能、高质量的特征,不仅为乡村产业注入了全新活力,更从深层逻辑上重塑着“产训培”模式的内核与形态,推动其从传统、粗放向智慧、精准和可持续的新发展阶段跃迁。这一进程绝非简单的技术叠加或模式修补,而是一场基于先进生产要素重组、生产关系优化与生产力解放的系统性革命,其学理内涵深刻,实践意义深远。
新质生产力并非虚无缥缈的概念,其核心在于以科技创新为主导,融合数据、知识等新型关键生产要素,突破传统增长路径,实现全要素生产率的显著提升。将其置于乡村振兴的宏大叙事中考察,新质生产力意味着将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生物技术等前沿科技深度融入农业与乡村产业,推动生产工具智能化、劳动对象高端化、劳动者知识化。它超越了单一技术应用的范畴,构建了一种以创新为内核的先进生产力质态。这一质态对乡村“产训培”模式提出了全新要求:传统模式下,“产”可能局限于初级种养殖,“训”内容滞后于市场,“培”成效难以衡量,彼此间联动松散。新质生产力则呼唤“产”的智慧化与集群化,“训”的前沿化与精准化,“培”的终身化与价值化,三者需在更高维度上实现有机融合与动态平衡,形成驱动乡村人才振兴与产业繁荣的强劲引擎。
赋能之首,在于以新质生产力重塑“产”的根基,推动乡村产业迈向智慧化与融合化,为“训培”提供前沿场域与价值导向。新质生产力驱动下的乡村“产”,不再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农耕,而是向智慧农业、精准农业、绿色农业深刻转型。无人机巡田、传感器监测、大数据分析赋能生产决策,生物技术提升农产品品质与附加值。同时,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催生出农产品精深加工、乡村旅游、电商直播、文化创意等新业态。这些“新”产业,构成了“训培”活动最鲜活、最迫切的实践源头和需求端。它们要求劳动者不仅要掌握农事技能,更要理解智能设备操作、数据分析、电商运营、品牌管理、旅游服务等复合知识。因此,“产”的升级直接定义了“训”的内容与“培”的方向,迫使培训体系必须摆脱同质化、低效化的陷阱,紧密对接智慧产业链、创新链的需求,实现“所学即所用,所用即所需”。
赋能之要,在于以新质生产力革新“训”的范式,实现技能传授的精准化、场景化与个性化,破解传统培训的痛点。传统乡村培训常受制于师资不足、内容陈旧、方式单一、与实际脱节等困境。新质生产力提供了破题的金钥匙。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技术可以构建沉浸式的实训环境,让学员在“虚拟农田”或“数字车间”中反复演练复杂技能,大幅降低实训成本和风险。人工智能算法能够通过对产业大数据和个体学习行为的分析,实现培训内容的精准推送与个性化路径规划,变“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依托工业互联网平台,可以打破时空限制,汇聚全国乃至全球的优质师资与课程资源,实现远程互动教学与协同实操。5G网络保障下,高清直播、实时数据传输使得田间地头与专家课堂无缝连接。这种“数字孪生+智能引导”的培训新模式,不仅提升了培训的效率和覆盖面,更极大地增强了其针对性与实效性,使劳动者能够快速适应新产业、新岗位的要求。
赋能之本,在于以新质生产力优化“培”的生态,构建贯穿职业生涯的终身学习体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与价值跃升。“培”不仅关乎即时技能获取,更着眼于人的可持续发展和人力资本的持续增值。新质生产力时代的乡村人才“培”育,是一个动态、连续的过程。基于区块链技术,可以建立不可篡改、可追溯的个人数字技能档案,清晰记录每一位劳动者的学习历程、技能认证与实践成果,为其职业发展提供权威凭证。大数据监测分析产业技术变迁趋势,能够提前预警技能淘汰风险,并主动推送升级培训课程,助力劳动者实现“技能迭代”和“转型深造”。此外,新质生产力倡导的创新文化、工匠精神、协作意识,也应通过“培”的体系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全面提升乡村劳动者的综合素养和创新创业能力。这意味着“培”从一次性的就业培训,转向覆盖全职业生命周期、促进个体价值持续提升的成长陪伴系统,最终为乡村积累丰厚的人力资本。
赋能之基,在于以新质生产力促进“产训培”的协同融通,构建“需求牵引-培训赋能-产业吸纳”的闭环生态。新质生产力的赋能作用,最终要体现在“产”、“训”、“培”三者的深度融合与高效循环上。数字技术在此扮演了“连接器”和“催化剂”的角色。通过构建区域性的乡村人才大数据平台,可以实时捕捉产业发展动态和技能缺口(产),精准生成培训需求清单(训),并智能匹配培训资源与就业岗位(培)。政府、企业、职业院校、科研机构及社会组织等多元主体,可以依托平台实现数据共享、资源协同与行动协同。企业发布定制化人才订单,院校“接单”培养,劳动者“持证”上岗,形成“边产边训、训产结合、以培促产”的良性循环。这种基于数据驱动的协同机制,打破了信息壁垒,减少了资源错配,使得“产训培”模式真正成为一个响应敏捷、运行高效、富有韧性的有机整体,从而更有效地将新质生产力的动能转化为乡村实实在在的发展成效。
综上所诉,以新质生产力赋能乡村“产训培”模式,是一场深刻的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再调整,是乡村人力资本开发范式的一次革命性升级。它绝非一蹴而就,需政策精准引导、资金有力支持、设施超前布局、主体协同发力。唯有如此,方能将科技的力量、数据的潜能、创新的活力,深深植入乡村沃土,培育出万千适应新时代要求的乡村卓越工程师与高技能人才,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构筑最坚实、最活跃的人才根基。在这条充满希望的田野上,新质生产力正与古老的乡村进行一场激动人心的对话,共同谱写着一曲“产”、“训”、“培”交响的现代化新乐章。(张剑,西南石油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张会,西南石油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