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自“有事找纪检”工作机制在基层落地以来,四川省宜宾市叙州区龙池乡纪委始终锚定群众“急难愁盼”,以精准监督推动“民生微实事”快速落地,用一个个惠及民生的“小项目”,织密群众幸福生活的“保障网”,让纪检监督效能切实转化为群众可感可及的民生温度。
文化广场焕新:从“凑合将就”到“乐有所去”
初秋时节,叙州区龙池乡光龙村文化服务中心广场上,悠扬的舞曲伴着村民们轻快的舞步,孩童在一旁嬉戏,老人们围坐拉家常,一派热闹祥和的景象。很难想象,这片承载着村民精神愉悦的场地,此前还是设施陈旧、地面坑洼的“闲置角落”,难以满足群众对文化生活的需求。
“以前想跳个舞,要么场地硌脚,要么只能在党群服务中心门口院坝‘凑合’,还总担心吵到别人。” 光龙村村民牟长书的感慨,道出了全村人曾有的无奈。早在2020年,光龙村老年协会就成立了文化服务队,每年举办百村村晚、节日庆祝等活动,但“缺个固定场地”的遗憾,成了村民心中的“老大难”——村民王玉华直言:“就盼着能有个平整安全的地方,让大家安心跳舞、开展活动。”
群众的期盼,在“有事找纪检”的走访中被精准捕捉。今年6月,龙池乡、村两级纪检干部深入光龙村摸排诉求时,将“文化服务中心场地硬化”的需求记在心头。乡纪委迅速行动,推动该项目纳入“民生微实事”清单,全程紧盯施工进度与质量。仅一个月时间,崭新的广场便建成投用,惠及全村690余名群众。如今,这里日均活动人数超50人,成为村里最热闹的“精神地标”。
“现在场地平整不硌脚,还修了围墙,老人孩子都安全,太舒心了!” 王玉华的满意溢于言表;村民龚兴荣笑着补充:“晚上来这儿乘凉、聊天,比以前热闹多了”;光龙村相关负责人陈萍则表示,下一步将继续完善娱乐设施,让群众的幸福感再升级。
抗旱水窖落地:从“缺水犯愁”到“饮有所源”
如果说文化广场点亮了村民的精神生活,那么抗旱水窖则解了龙池乡白家湾村群众的 “生存之困”。长期以来,缺水是白家湾村的“心病”,村民杨翠回忆:“天干的时候,洗澡、煮饭的水都不够,还得靠摩托车往家拖水,太不方便了。”
群众的饮水难题,不仅关乎生活,更制约着产业发展。龙池乡纪委收到诉求后,没有“就事论事”,而是举一反三全面摸排全乡情况,发现白家湾村50亩粮经套种基地、50亩蜂糖李基地,均因干旱缺水导致作物生长受阻,集体经济发展也受影响。
今年7月初,乡纪委推动“新建应急抗旱水窖” 纳入“民生微实事”,在白家湾、光龙、龙井三个村同步开工建设7口水窖。7月底,水窖全部完工,不仅解决了周边600余名群众的用水难题,更给产业发展“解渴”。
“现在不用挑水吃了,政府还教我们囤水、改善水质,太贴心了!” 杨翠的话语里满是感激;白家湾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黄彬则算了一笔“产业账”:“有了水窖保障,蜂糖李苗长势越来越好,中药材产量预计能增长20%,村民的腰包能更鼓了。”
监督见实效:315件诉求落地 幸福持续“加码”
一个个民生项目的落地,背后是龙池乡纪委“实打实”的监督与推动。截至目前,该乡纪委已协调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315件,推动完成“民生微实事”项目24件,涵盖文化、饮水、交通、产业等多个领域,群众满意度持续攀升。
“‘有事找纪检,解决靠组织’不是一句口号,而是我们服务群众的‘硬抓手’。” 叙州区龙池乡相关负责人肖喻洪表示,下一步,乡党委将推动纪检干部全员下沉,构建“面对面倾听、实打实解决”的工作模式,完善“问题收集—分析研判—限时反馈—跟踪问效”闭环机制,让 “民生微实事”覆盖更多领域,切实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一口水窖,保障的是生存之本;一方广场,滋养的是精神之需。龙池乡的实践充分证明,基层纪检监察组织的监督效能,既能破解民生难题,更能凝聚党心民心——这既是基层治理的生动探索,更是“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在田间地头的具体实践。(文图 李媛媛 钟晓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