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秦出版社总编室
中华心学谱系绵延千年,从邵雍“心为太极”的本体论宣言,经王阳明“心外无物”的认知革命,至当代学人的守正创新,始终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弓少星先生所创“心心学”体系,正是这一谱系在信息时代的重大推进。其著作《心心学》以“人心是根,人性是本”为核心理念,既赓续阳明心学“致良知”的道德实践传统,又融摄现代科学理性与哲学思辨,为传统文化“两创”提供了范式性探索。
一、守正:心学传统的深度承继
1. 本体论延续与深化
阳明心学以“心即理”确立主体性地位,提出“未看此花时,此花与心同寂”的主客交融认知观,彰显心对意义的生成作用。弓少星继承此脉,提出“心能转化现实”命题,将“心本体”拓展至量子层面的观察者效应,如借用“幽灵粒子”(中微子)隐喻意识与物质的互动机制,揭示意识能量具备超时空属性。这种对“心物关系”的当代阐释,使陆王心学“宇宙即是吾心”的古典命题获得科学哲学支撑。
2. 实践论的方法论呼应
阳明强调“事上磨练”,其南赣剿匪时推行《乡约》即是“致良知”的社会化实践。弓少星提出“践道合一”,主张通过读书、行善蓄德(心能),将日常行为升维至“改运修命”的因果实践,与阳明“知行本体原是一物”形成跨时空对话。尤其在浮躁时代背景下,“心心学”强调“心性相济”以驾驭七情六欲,为个体修心与社会治理提供新路径,呼应阳明“破心中贼”的终极关怀。
二、创新:传统智慧的现代转进
1. 理论体系的三重突破
维度拓展:构建“属性生克(物质层)—自性循环(意识层)—天性恒久(大道层)”三重认知框架,破解五行生克对肉身的束缚,超脱因果轮回的思维惯性,回归宇宙守恒本体。
模型创新:创立“人心-人性”二元结构,以“人心主智慧生成”“人性主实践能力”的协同模型,调和心性哲学中自由意志与宿命论的千年之争,提出“明心改运”“改心改命”的能动性命题,用“心”回答“因可改、果可控、缘必达”之法。
道术融合:以“时空数”“因果数”为工具,将《周易》象数、推背图预测等传统术数转化为可实证的时空能量演算体系,实现玄学逻辑的实证化转型,破解周期律的“二数”转化因果。
2. 文明对话的当代价值
心心学以“三教同炉焚伪饰”(《心衡鉴》)的圆融智慧,批判西方人性二元对立观(如弗洛伊德本能论),主张儒心养德、道心顺律、佛心渡执的“三识通宇宙”体系。这种融合既回应了西方个体主义导致的社群伦理困境,又以“因果守恒律”为现代社会治理注入心学智慧,彰显中华心学的普世价值意义。
三、转化:文化“两创”的实践典范
1. 经典诠释的诗性表达
弓少星创作《守真行》《心性赋》等心学诗词,以“竹涧鸣泉涤妄念,松窗筛月照真修”的意象承袭宋明儒者静坐传统,又赋予其量子纠缠、能量守恒的科学意涵,使“致良知”获得当代审美载体。此类创作既是心学思想的艺术转化,亦是传统文化“活起来”的生动例证。
2. 出版传播的范式意义
《心心学》将深奥心学义理转化为可操作实践体系,日常生活随处修行的心法,三秦出版社在推动此类作品出版时,始终坚持“守正创新”原则:既尊重心学传统的历史脉络,又支持其与现代科学、人文精神与时代需求创造性结合,使“小众雅趣”升华为“大众共识”,让“密传心法”缘显为“人心之鉴”。
结语:心灯永续,照见未来
从阳明“此心光明,亦复何言”的生命证悟,到弓少星“心莲开落九寰真”的哲学宣言,中华心学始终在返本开新中赓续文明薪火。《心心学》的价值不仅在于其理论创新,更在于它为解决现代性困境提供了东方智慧——当人类面临技术理性膨胀与精神家园失落的双重挑战时,“心能转化”“心性相济”“心道合一”等命题指引我们重归主体性与宇宙的和解之路。
三秦出版社将持续关注此类扎根传统、面向未来的学术探索,通过高质量出版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民族复兴的“内生源泉动力”,让千年心灯照亮当代人的精神星空,心系未来。
三秦出版社总编室
2025年8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