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职岗位的本质是服务,人民公仆的核心是“为民”。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到“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赤子情怀,中国共产党人始终以“百姓为先”的信念,在历史长河中书写着为民造福的答卷。新时代的人民公仆,更应把“百姓为先”刻入骨髓、融入实践,用行动诠释“公仆”二字的千钧分量。
百姓为先,是“心贴心”的立场坚守。百姓为先,首先要解决“站在谁的立场上”的问题。人民公仆手中的权力来自人民,若脱离群众、背离民心,权力便会失去根基。焦裕禄在兰考风沙中奔波,心里装着全县百姓的温饱;谷文昌在东山岛种树,眼里盯着群众的长远生计;黄文秀扎根大山,脚下沾满泥土只为乡亲脱贫。他们的共同点是始终把自己摆在“百姓一员”的位置上,与群众同坐一条板凳,才能听懂“柴米油盐”的唠叨;走进田间地头,才能看清“急难愁盼”的真相。只有打掉“官架子”、放下“身段”,让群众觉得“你和我们一样”,才能真正走进百姓心里,把工作做到点子上。
百姓为先,是“实打实”的行动自觉。百姓为先,不能停留在表态上,必须转化为解决问题的实效。面对就业、教育、医疗等民生“硬骨头”,要少些“纸上规划”,多些“现场办公”;面对群众反映的“小事”,要杜绝“踢皮球”,主动“往前冲”。比如,社区里的老人买菜不便,增设一个便民菜点就是实事;企业办事流程繁琐,简化一个审批环节就是进步。这些看似琐碎的事,恰恰是百姓天天有感的“大事”。人民公仆当以“钉钉子”精神,一件接着一件办,一年接着一年干,用看得见、摸得着的变化,让百姓感受到实实在在的温暖。
百姓为先,是“硬碰硬”的责任担当。百姓为先,意味着在关键时刻要敢扛事、能担当。改革发展中,总会遇到难啃的“硬骨头”、难闯的“险滩”,而这些地方往往关系着百姓的切身利益。面对利益调整的阻力,是选择“绕道走”,还是“迎着上”?面对群众的合理诉求,是“打太极”,还是“解难题”?答案只有一个:把百姓的利益放在首位,该较真时就较真,该攻坚时就攻坚。就像脱贫攻坚中,无数干部扎根深山、驻村帮扶,宁可自己多跑腿,也要让群众少受累;疫情防控中,党员干部冲锋在前,用坚守换来了百姓的平安。这种担当,不是逞英雄,而是源于“百姓的事比天大”的信念,是人民公仆应有的底色。
“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人民公仆的称谓,承载着百姓的信任,也意味着沉甸甸的责任。唯有始终把“百姓为先”作为行动指南,以真心换民心,以实干赢口碑,才能在新时代的考卷上,答出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时代的精彩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