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大平(右)在优化装置EA301水冷器工艺参数。
陈大平(中)和班组员工在检查关键机泵运行状态。
陈大平(左)和班组员工在装置区巡检。
6月16日深夜,扬子石化芳烃重整联合装置在浓重的夜幕下耸立着,纵横交错的管线间,丁班班长陈大平举着手电筒上下左右仔细检视。这个曾在全国首届“红旗杯”班组长大赛斩获一等奖、获评集团公司技术能手的90后,正在进行夜班的第二趟巡检。
陈大平长着一张圆脸,戴着黑框眼镜,平时相处起来很是随和憨厚,可在工作上,却是出了名的执拗——遇到问题不放过、咬定目标不放松。“咱装置区就属你‘事儿多’!”同事们常常一边打趣,一边对他露出赞许的笑容。
故事要从2012年陈大平刚入职时说起。当时,公司组织新员工参观劳模工作室,大家纷纷对着满墙的荣誉证书啧啧赞叹,陈大平却忍不住翻看橱柜里厚厚的手写工作笔记和一沓沓围绕装置生产运行取得的创新成果报告。“我也要向劳模看齐。”他在心中默默埋下了梦想的种子。
从此,陈大平会认真记录巡检和监表时遇到的每一个问题,并利用空余时间翻资料、查数据仔细研究,一日不曾松懈。
2015年末,公司1号重整CCR(铂重整催化剂再生)装置催化剂使用寿命临近末期,长年累月的磨损使得催化剂颗粒变小形成粉尘,极容易损坏阀门造成泄漏,影响催化剂的正常再生。那段时间,装置经常要热停换阀,有时甚至要冷停消缺,开工率直线下降。有同事建议提前组织装置大修,可陈大平不愿就此妥协。他利用巡检间隙在DCS系统翻看单元操作记录,比较各种参数曲线,提出“通过优化操作控制CCR系统粉尘量,从而减少对阀门影响”的方案,得到了厂里领导的高度重视。
“大修虽然可以暂时清理干净粉尘,终究治标不治本,如果能研究出一套标准操作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公司芳烃产率和效能都将得到有力保障。”全国技能大师、芳烃厂重整联合装置班长欧光文回忆道。
2016年2月,该厂组建了以陈大平为负责人的9人专项攻关小组。团队系统剖析了20余项影响装置稳定运行的因素,成功编制出一套优化操作方案。该方案实施当年即实现装置开工率提升2.28%,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约250万元。
靠着这股子拼劲儿,陈大平又先后获得南京市催化重整装置操作工技能竞赛第一名和南京市五一创新能手、南京市青年岗位能手等荣誉称号。
“和困难交手的过程让我觉得踏实,我知道自己在进步。”这是陈大平2024年5月13日写在日记里的话。这一天,他报名参加了全国首届“红旗杯”班组长大赛。来自全国21家大型企业及17个化工行业集中的省级赛区,总共5万多名优秀选手同台竞技。
从那天开始,陈大平就进入了备战期。每天晚上,他会列好第二天的学习任务并按时完成,哪怕有时因为临时工作需要熬到深夜。他把赛事主办方发布的题库打印出来一遍遍“刷题”,针对易错题型反复巩固记忆,结合工作实际融会贯通……“那段日子连吃饭都要我三催四请!”陈大平的妻子忍不住向记者抱怨。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初赛的理论筛选与复赛的实操比拼,7月,陈大平一路过关斩将,荣获该赛事一等奖,同年12月,他又被评为集团公司技术能手。但他,仍是“不满意”。
“现在班组里老师傅都要退休了,青年员工没经验,遇到紧急情况容易反应不过来。”这成为陈大平最近忧心的事情。
深夜的中控室,白炽灯管发出轻微的嗡鸣,陈大平结束夜班巡检回来,脑子里还在反复琢磨白天想到的班组难题。他来不及摘下手套,就把一旁的几名青年员工喊了过来,开始随机抽考:“如果现在这个圆筒炉联锁了……”(鲁荟宇/文 李树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