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积极响应党中央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战略部署,2025年7月10日保定理工学院经济学院“薪火逐光”实践团赴雄安新区雄县雄州镇黄湾村,开展了为期一周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本次实践活动旨在通过实地调研,深入了解黄湾村的发展现状和乡村振兴成果,积极探索乡村振兴新路径,为促进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贡献青春力量。
数字赋能乡村治理,智慧农业提质增效
“社会实践的核心价值,在于实现个人成长与社会发展的同频共振。”实践团首站调研黄湾村综合服务站——乡村治理与振兴的核心平台。站内设立“一站式服务”大厅,涵盖多个便民业务;村内实现全天全域“人技”联合安防;智慧农业依托物联网技术,支持农作物远程监测与精准水肥调控。数字化治理与智慧农业深度融合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能。
学生们在智慧化治理实践中深切感悟到科技赋能让“汗水农业”迈向“智慧农业”的时代变革。
集体经济激活特色产业,多元增收惠及民生
黄湾村的民宿和共享农场是集体经济助力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村集体统一规划建设特色民宿,目前共有40处庭院、193个房间,旅游旺季入住率超90%。2024年创收400万元,带动200余名村民就业,人均增收3万元。共享农场占地280亩,2024年实现增产15%,增收300万元。通过土地流转,村民每亩年增收5000元,为村民提供120个就业岗位。这些实践不仅提升了村民收入,还为经济学院专业研究提供了生动案例,展示了集体经济在推动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作用。
红色基因薪火相传,砥砺青年使命担当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实践团参观黄湾村红色文化展览馆,通过走近历史文物、观看影像资料以及聆听专题讲解,深入了解“硬骨头六连”“雁翎队”等革命事迹,重温雄县从革命岁月到新时代的奋进历程,感悟那段红色记忆。
置身革命文物之间,学生们用誓言赓续“硬骨头精神”,将红色血脉转化为建功新时代的磅礴力量。
数据印证振兴成效,经济学理支撑实践
实践团深入调研黄湾村,从经济学角度剖析乡村振兴成果。通过实地走访、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对黄湾村的产业结构、经济发展模式、村民收入等方面进行了全面调研。2024年黄湾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5万元,同比增长15%;电商销售额突破500万元,其中特色农产品线上占比60%;土地流转与产业融合新增就业150人,孵化村民创业项目30个,涵盖手工艺、食品加工等领域。
这些数据印证了集体经济活力与乡村振兴成效。学生们认识到,经济学不仅是理论模型,更是丈量乡村振兴成效的标尺,激发以专业智慧服务社会的使命感。
通过本次“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实践团成员对乡村振兴战略有了更深刻的理解。黄湾村的实践案例深刻揭示了党建引领、数字治理、集体经济与红色传承对乡村振兴的协同驱动作用。
当自身的专业学识与乡土大地深度交融,青年学子便能让爱国情怀从抽象的精神符号转化成服务人民、建设祖国的具体行动,在知行合一中书写新时代青年的责任担当。
(李云飞 贾松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