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报融媒讯 雪域高原之上,一条振奋人心的消息在大风中传递:截至6月底,由上海建工集团承担的西藏定日县长所乡森嘎村126户震损民房重建项目,所有主体结构如期全面封顶。
这是整个定日地震灾后重建中进展最快的项目,也让高原深处受灾村民的新房梦想成为现实。
雪地上的第一行脚印
时间拨回五个月前。1月7日,一场猝不及防的6.8级地震袭击定日,震中附近的森嘎村房倒屋塌。全村126户需要彻底重建,仅有2户房屋得以加固续用。
灾情紧急,高原高寒地区的震后救援本就不易,零下二十度的严寒更让重建压力倍增。但上海援藏的基因中镌刻着行动力——在上海市援藏干部联络组的大力帮助下,上海建工充分发挥全产业链优势,迅速集合了旗下子公司等一批富有经验的援藏团队成员,第一时间赶赴定日县长所乡森嘎村进行实地踏勘,以实际行动全力支持灾后恢复重建。
这个承诺背后是三十年沪藏情谊的延续。从日喀则上海广场到亚东小康村,再到建设中的定日机场,上海建工的“藏地坐标”已然连点成线。然而,这一次灾后重建的特殊任务是“极限施工”:项目所在地海拔高达4200米,工期紧张、日夜温差大、风沙大等现实因素给项目建设带来严峻挑战,上海建工以“上海速度”和“建工标准”高效高质量推进建设。
上海建工依托全产业链优势,集结总承包部、七建集团、建材科技、装饰集团等精锐尽出。为保障项目顺利推进,上海建工还设立了自建搅拌站,一天混凝土产能达600-800方。同时,上海建工的项目团队主动与当地砂石加工厂沟通,提前准备材料,确保砂石粒径、含泥量、含粉量等符合混凝土设计要求及检验标准。
机器人助力筑高原新居
站在森嘎村工地的土坡上,轰鸣的机械声中不时可辨异样的蜂鸣。那是一台整平机器人在精准作业。在这个世界屋脊的村落里,抹灰、整平、贴砖等多种建筑机器人组成了一支特殊“施工队”。
“这是我们集团自主研发的建筑机器人首次在高原地区规模应用。”工程师操作着终端控制器解释。高原人工效率较平原下降约三成,而机器人几乎不受影响。过去需要多位熟练工人协作的墙面整平工序,如今一台设备便能高效完成。机器人标准化作业的同时,让藏式建筑特有的曲线、收口工艺保持了其精准度。
除了机器人的应用,项目团队将更多“上海智慧”搬上高原:针对高原地区的特殊环境,因地制宜采用了一系列技术手段和新工艺。比如,内墙和室内装修采用装配式墙板体系等预制装配式施工工艺,窨井盖也是统一浇筑安装,大幅提升了效率。
技术的温度最终体现在人身上。长所乡森嘎村村民达琼说:“新修房屋质量非常好,钢筋用的也很好,我们的房屋正加快建设中,应该很快就能搬入新家了。”
沪藏同心点亮希望
在机械轰鸣的工地上,另一场“建设”在悄然进行。
3月启动伊始,上海建工项目党支部便与森嘎村党支部签署了党建联建协议。协议条款直击痛点:吸纳近20名藏族同胞参与施工,“以工代赈”直接增收;协调物资运输、沟通民俗需求;工地定期组织技能培训。
建设者心里始终装着当地乡亲。按照藏族习俗,新房封顶要举行“拖羌”仪式,家族亲友齐动手打“阿嘎土”,在夯土声中祈祷新居安宁。
了解到村民对“看看房子”的渴望,项目部在七一建党日举办工地开放活动,以新方式圆了习俗心愿。7月1日当天,森嘎村举办了灾后重建党建联建活动,以“开放日”的形式邀请村民们前来,补上一个特别的“拖羌”。没想到,村民反响热烈,一大早就成群结队赶来。项目现场,更有村民早早赶来,手捧洁白哈达,满怀感激地为自家刚刚封顶、即将开始内部装修的新居,以及辛勤的工人们献上祝福。村民们离入住新家的梦想更近了。
作为西藏地震灾后重建速度最快的样板工程,上海建工的高原奇迹背后,既是“上海速度”的技术底气,更是“以藏胞之心为心”的情感交融。当钢筋水泥与雪域热望融为一体,沪藏三十年情谊也在高原筑就了最新坐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