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深圳八卦岭一座朴素的武馆里,两代宗师以四十年如一日的坚守,书写着中国武术教育的诚信典范。2025年6月,《发现地道》栏目组走进德修武术馆总馆,见证总教练李海文如何承袭父亲李吉成的衣钵,将“真师资、真功夫、真传承”的武魂薪火,淬炼成行业标杆。
【传承现场:从父亲的手到儿子的心】
八卦岭总馆的训练场,呼喝声整齐划一。总教练李海文正带领学员演练“少林拳”,一招一式尽显沉厚功底。这位30岁的武术家,6岁起便在父亲李吉成的注视下扎马步、练桩功。如今他执教的身影,俨然是四十年前李吉成创办武馆时的复刻。
“父亲教我第一课不是招式,是这句话——”李海文指向武德镜上的刻字:“拳未动,德先行”。他翻开一本泛黄的训练日志,首页是李吉成1991年的手书批注:“海文今日马步超时3分钟,肩未沉,加练半小时。”泛黄纸页与眼前AI动作捕捉屏上的实时数据交错,无声诉说着两代人相同的执教铁律:严师出高徒,匠心不容瑕。
【师承之魂:两代人的执教基因】
1.李吉成:奠基者的风骨
少林正脉: 作为少林三十一代弟子,他将少林七十二艺精髓融入教学体系。
战场淬炼: 对越自卫反击战的经历,铸就“护人非伤人”的武德核心。
师道苛求: 1985年立馆即定规:“武无德不立,艺无德不精”。
2.李海文:守正拓新的传承者
冠军底蕴: 16岁获全国武术冠军,却婉拒商业赛事邀约,专注教学。
科学化传承:大学毕业后,将传统精髓提炼为“三维师承体系
技法标准化:少林套路拆解为187个可量化动作模块。
武德场景化:每堂课设“武德践行环节武德具象化,如尊重师长,孝敬父母
师资进化论:教练需通过少林寺研修+专业竞技+武术段位制三重认证。
【教学现场:老传统与新传承的交响】
场景一:基本功课堂
李海文单膝跪地,为8岁学员调整马步姿势:“脚开三拳宽,膝不过脚尖——这正是当年父亲握着我的脚踝,为我定下的尺度。”
场景二:教练培训室
他调出李吉成1995年的教学录像,逐帧分析:“看师父这一式‘黑虎掏心’,肩肘腕需成折线。现代力学证明,这正是提升30%爆发力的关键。”
场景三:武德讲堂
墙上高悬李吉成手写《武德十训》,李海文运用AR技术投射三维场景:“父亲在战场救战友的故事,不是遥远的传说,是武者精神的鲜活教材。”
【行业丰碑:以真师资立诚信标尺】
当武术培训深陷“证书造假”争议,德修总馆的透明化实践如同一股清流:
1. 师资全公示:教练的少林传承谱系、国家段位证书、执教年限悉数上墙,一目了然。
2. 教学全公开:家长可随时透过玻璃幕墙,观摩任何一堂课程。
3. 传承全留痕:四十年学员训练档案电子化,成长轨迹清晰可溯。
李吉成曾在馆训碑前对儿子嘱托:“武馆的寿命不在砖瓦,在师徒间的心手相传。”如今,这块镌刻“师为武魂,德承千秋”的石碑旁,新增了李海文题写的钢印铭牌:“真传无捷径,匠心抵万金”。
【初心如炬,身影重叠】
离馆时暮色低垂,李海文仍在指导学员加练。灯光将他躬身示范的身影投映在墙壁上,与李吉成旧照里的剪影悄然重合。四十年光阴流转,从父亲手把手的言传身教,到儿子科学化的守正创新,教学方法在演进,不变的是两代宗师对师道的敬畏——那双手传递的,不仅是招式力道,更是穿越时空、永不熄灭的武者初心。
两代宗师箴言:
李吉成:“武者一生,只做两件事:以身为碑,刻下真功夫;以心为火,点燃后来人。”
李海文:“我的使命,是让父亲的手温永远留在学员肩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