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随着居民消费水平提升和对高品质精神文化需求的增长,以文化为核心吸引力、以旅游为体验方式的“文旅融合”模式成为推动消费升级和文化产业发展的关键路径。新一轮科技革命正在重塑全球产业结构。人工智能、大数据、虚拟现实等技术的成熟与普及,为文旅产业提供了全新的发展工具。它们不仅丰富了文化内容的表现形式,也提升了旅游服务的精准性与个性化水平,还优化了景区运营管理模式,极大地拓展了文旅融合的广度与深度。浙江省委党校2025年第一期中青二班一支部学员李志以“科技赋能文旅深度融合”为主题,系统探讨前沿技术如何推动文化与旅游产业的协同创新与高质量发展。
一、科技赋能文旅融合的主要路径
(一)内容呈现:科技重构文化传播方式
科技正在深刻重构文化传播的方式,为文化内容赋予更加丰富、生动和互动的表现形式。虚拟现实(VR)与增强现实(AR)技术的应用,使游客能够在博物馆、纪念馆、遗址公园等场景中实现沉浸式体验,如故宫博物院推出的“全景故宫”项目,让用户足不出户即可“云游”紫禁城,增强了文化传播的时空延展性。数字孪生技术通过对文化遗产进行三维建模与数据采集,实现了文物的数字化保存与虚拟展示,部分景区更开始探索“元宇宙+文旅”新模式,如张家界打造的“虚拟张家界”平台,推动线上线下融合的旅游新体验。此外,人工智能生成内容(AIGC)在文旅领域的应用也日益广泛,通过自然语言处理和图像生成技术,AI可创作故事剧本、导游解说、导览图示等内容,提升游客的文化参与感与个性化体验。科技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拓展文化的表达边界,助力文化传播迈向智能化、沉浸化与互动化的新阶段。
(二)服务体验:科技提升旅游服务质量
科技的深度应用正推动旅游服务从传统的“观光型”向“体验型”转变,全面提升游客的感知度、参与感与满意度。当前,越来越多景区引入语音导览、AI讲解机器人等智能服务,不仅降低了人工成本,也提升了导览的专业性与互动性,例如“飞猪旅行”APP通过AI语音识别实现景点自动播报与问答功能,为游客提供更便捷的出行体验。基于大数据和算法分析,携程、马蜂窝等平台可为用户精准推荐个性化行程、住宿与美食,提高旅游决策效率与满意度。同时,“刷脸入园”、“线上预约”、“无现金支付”等智慧票务与支付手段已在各大景区普及,大幅优化游客通行效率,提升景区管理效能。此外,科技还助力无障碍旅游体系建设,AI图像识别、语音转文字等技术帮助视障、听障人士更好地获取信息,使旅游服务更加包容和平等。通过智能化手段,旅游正朝着更便捷、更个性、更人文的方向发展。
(三)运营管理:科技助力文旅资源高效利用
科技在文旅行业的运营管理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支撑作用,有效提升了资源配置效率与安全保障水平。通过大数据技术,景区可实时监测人流变化并进行客流预测,提前预警高峰时段,合理调配资源、实施动态限流,有效缓解拥堵风险,提升游客体验与安全性,如西湖景区已建立智能流量监控系统,实现科学调度。同时,物联网技术的应用使景区能够通过智能摄像头、传感器等设备,对交通、设施和环境进行全方位监控,及时发现并处置突发事件,保障游客安全。在此基础上,“智慧景区”建设不断推进,构建“一网统管”的综合管理系统,整合票务、停车、安防、应急指挥等功能,显著提升运营效率与服务水平,迪士尼乐园、乌镇等景区已成为智慧化典范。此外,AI赋能绿色低碳管理,通过优化能源调度、智能垃圾分类与环保监测等方式,推动文旅产业可持续发展,积极契合国家“双碳”战略目标。
(四)文化传播与营销创新:科技拓展文旅影响力
科技正深刻重塑文旅传播与营销模式,使文化传播更具互动性、即时性和全球影响力。短视频平台如抖音、快手已成为文旅宣传的重要阵地,通过达人探秘、直播带旅等形式,吸引大量年轻用户关注,西安大唐不夜城便因短视频爆红,带动当地旅游经济实现爆发式增长。同时,微信公众号、微博、小红书等社交媒体构建起“种草—体验—分享”的传播闭环,用户生成内容(UGC)成为推动文旅品牌裂变传播的重要力量,极大提升了目的地的知名度与吸引力。此外,区块链技术的应用为文旅营销开辟了新路径,数字藏品(NFT)逐渐成为景区文创的新载体,不仅提升了文化IP的价值,也增强了游客的参与感与收藏意愿,如三星堆推出的数字文物藏品迅速引发市场热捧。借助科技手段,文旅传播正从单向输出转向互动共创,推动文化传播走向更广阔的大众视野。
二、科技赋能文旅融合的制约因素与发展挑战
(一)技术应用不平衡
当前,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在文旅产业的应用仍存在明显的发展不平衡现象。部分经济发达地区和头部景区已实现较高水平的数字化转型,智慧导览、智能管理、沉浸式体验等技术广泛应用,极大提升了服务质量和游客体验。然而,在广大中小城市和乡村景区,由于资金投入有限、基础设施薄弱以及专业人才匮乏,科技应用整体滞后,难以享受到数字化带来的红利。这种区域间的技术落差不仅制约了文旅资源的均衡开发,也影响了全国范围内文旅融合的整体推进。如何缩小数字鸿沟,推动科技赋能向全域拓展,成为当前文旅高质量发展亟需解决的重要课题。
(二)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问题突出
随着科技在文旅产业的深入应用,海量用户行为数据的采集与分析在提升服务效率和个性化体验的同时,也带来了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方面的隐忧。游客在使用智能导览、在线预订、人脸识别等服务过程中产生的个人信息,一旦遭遇泄露或被不当利用,可能对用户权益造成严重侵害。然而,目前相关法律法规尚不健全,数据确权、使用边界模糊,监管机制滞后,难以有效应对日益复杂的数据安全挑战。建立统一、规范的数据治理体系,完善隐私保护制度,强化技术防护手段,已成为推动科技赋能文旅高质量融合亟需解决的关键问题。
(三)内容同质化与创新不足
当前,部分文旅景区在科技应用过程中存在内容同质化与创新不足的问题。一些景区过度依赖模板化的数字产品,如千篇一律的VR体验、标准化的智能导览,缺乏结合本地文化特色的原创性设计,导致游客体验趋同,难以形成独特吸引力和长期影响力。此外,部分项目过度追求流量经济,以短期热点为导向,忽视文化内涵的深度挖掘与高质量内容的持续输出,削弱了文化传播的价值与可持续性。如何在科技赋能中实现内容创新与文化深度结合,成为推动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挑战。
(四)治理机制滞后
科技赋能文旅融合涉及文化、旅游、科技、数据管理等多个领域,对跨部门协同与综合治理提出了更高要求。然而,当前相关政策协调机制尚不健全,缺乏统一高效的统筹平台,导致资源整合难度大、推进效率不高。同时,行业标准体系不完善,技术应用缺乏规范指引,监管机制滞后,难以有效应对数据安全、内容合规、服务质量等新兴问题。这种治理机制的滞后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新技术在文旅领域的落地推广与深度融合,亟需加快制度建设,推动形成协同高效、规范有序的发展环境。
三、对策建议与未来展望
(一)强化顶层设计,健全政策法规体系
为推动科技与文旅深度融合的规范化、可持续化发展,必须加强顶层设计,建立健全相关政策法规体系。建议制定《智慧文旅发展指导意见》,明确技术应用边界与发展方向,引导行业有序发展。同时,加快完善数据确权、知识产权保护、AI伦理规范等相关法律法规,厘清政府、企业与用户之间的权责关系,防范数据滥用和侵权风险。通过构建科学合理的制度框架,为智慧文旅提供法治保障,推动形成公平、安全、开放的发展环境,助力产业高质量融合。
(二)加大科技投入,推动核心技术创新
科技创新是实现文旅产业数字化转型的核心动力。应设立文旅科技专项基金,重点支持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大数据分析等关键技术的研发与应用。鼓励高校、科研机构与文旅企业联合开展技术攻关,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同时,支持开源平台建设,推动算法共享、模型共建,降低中小景区和文化单位的技术应用门槛。通过持续加大科技投入,打造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体系,增强文旅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为数字内容生产和服务升级提供坚实支撑。
(三)推进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缩小区域发展差距
数字基础设施是实现全域文旅融合的重要支撑。当前,中小城市和乡村地区在网络覆盖、云平台建设等方面仍存在短板,制约了科技赋能的整体进程。应加快推进5G网络、数据中心、云计算平台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基础服务能力。同时,推动优质数字文化资源向基层下沉,促进城乡文旅资源均衡配置。通过政策引导与资金扶持,帮助欠发达地区补齐数字化短板,缩小区域间发展差距,确保科技红利惠及更广泛人群,实现文旅融合的普惠性与包容性发展。
(四)构建多元合作机制,培育新型文旅业态
科技赋能文旅融合涉及多个领域和主体,亟需构建多元协同的合作机制,推动跨界资源整合与生态重构。应鼓励文旅企业、科技公司、互联网平台多方联动,探索“文旅+科技+金融”的融合发展路径,打造沉浸式体验、数字演艺、虚拟旅游等新业态。同时,支持社会资本参与投资运营,激发市场活力。通过建立开放协作的产业生态,不仅有助于提升产品服务的多样性与创新性,也有利于推动传统文旅向数字化、智能化、体验化方向转型升级,拓展产业发展新空间。
(五)注重人才培养,提升综合服务能力
人才是推动科技与文旅深度融合的关键要素。当前,既懂文化内容又掌握数字技术的复合型人才较为稀缺,难以满足行业发展需求。应加强高端人才引进与本地培养并重,推动高校开设“智慧文旅”相关专业或课程,培养具备内容策划、技术开发、运营管理等多维能力的专业人才。同时,加强对现有从业人员的数字化技能培训,提升其在智能导览、数据分析、用户体验设计等方面的能力。通过构建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为文旅产业的数字化转型和高质量融合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总之,科技赋能文旅深度融合,既是时代变革的必然趋势,也是推动文化产业与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路径。通过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不仅可以丰富文化内容的表现形式,提升旅游服务的个性化与智能化水平,还能优化资源配置,增强行业治理能力,拓展文化传播的边界。
未来,应进一步加强政策引导、夯实技术支撑、完善服务体系,推动科技与文旅的深度融合向更高层次迈进,真正实现“文化更精彩,旅游更智慧”的发展目标,为我国文化自信建设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李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