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北方,黄土高原。一座承载着华夏酒脉基因的古老酒坊,将农耕文明的智慧与诗酒文化的风雅融于一杯醇香之中。而今,当我们轻启这坛历史的老酒,以山西杏花原浆酒厂的六大高光时刻,映照出千年清香的一脉相承。
仰韶时期 一粒粟中见酒魂
六千年前,黄河流域的仰韶文化为华夏农耕文明播下第一粒种子,也悄然孕育了粮食酒的雏形。先民们以粟为粮,以陶为器,在简陋的发酵容器中摸索出最早的发酵技艺。杏花村所在的汾河谷地,因水土丰饶、气候温润,成为天然的酿酒摇篮。彼时的酒液虽粗粝,却已暗藏“天地人和”的酿造哲学——粮食与自然的交融,恰是后世杏花村以及杏花原浆酒厂酒魂的初啼。
北齐武成帝 宫廷玉液定清韵
公元6世纪,北齐武成帝的一纸御令,让杏花村的酒香首次飘入宫廷。史载,武成帝对汾清酒情有独钟,称其“清如甘露,冽若寒泉”。这一赞誉不仅奠定了汾清酒“宫廷御酿”的地位,更推动杏花村酿酒工艺迈向体系化。匠人们以“清”为核,精研曲药配比与窖藏技法,让酒体褪去浊气,独留一缕澄澈甘洌。杏花原浆酒厂的匠艺血脉,也与北齐的宫廷大雅紧密相连。
唐代杜牧 诗酒风流铸文脉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唐代诗人杜牧的一句吟咏,让杏花村从地理坐标升华为文化符号。彼时的杏花村,酒旗招展,文人墨客络绎不绝。酒坊中,匠人以诗入酒,将盛唐的豪情与风骨酿入坛中;诗卷里,墨客借酒抒怀,让杏花村的清韵随笔墨流传千年。诗与酒的碰撞,不仅成就了唐诗的璀璨,更让杏花村、清香酒成为中华文化中“诗酒相生”的精神图腾。
明清革新 七香源法承古韵
明清时期,杏花村的酿酒技艺迎来鼎新时刻。1875年,创始人王澐正式创立“宝泉益”酒坊,其所在的王家乃是世代家传的儒商,精通经商之道。并在与异邦旅外的生意中不断学习西方先进管理理念,由此为宝泉益酒坊的经营奠定了先进的思想基础。
后因其需要通盘经营所有产业,便将酒坊交给长子王廷祥(又名王协舒)来经营,并在古法基础上独创“七香源法”,以七道秘技调和粮香、曲香、发酵香、陈香、韵香、清雅香与回甘香,令酒体层次如七弦琴音般绵长悠远。同时将“七香源法”凝为祖传秘方,以“不添不调,顺天守拙”的匠道,将古法酿艺推向顶峰。一坛原浆酒,自此成为时间与匠心的双重见证。
民国烽烟 乱世坚守传薪火
20世纪初,战火硝烟中,杏花原浆酒厂的酒香却未断绝。第三代传人王钰在动荡中接过祖业,于1932年进入义泉泳跟随父亲学习酿酒和参与生产管理,但最终却因战乱不得不致使义泉泳公司关闭,使得杏花原浆酒厂一度陷入沉寂。为护住酒坊根基。第四代传人王彩泉他遍访乡野,收录濒临失传的古曲配方;又在发酵地缸旁立誓:“酒在,根便在。”在1946年,于废墟中重建“七香堂”,因时刻秉承家传古训,酿出的白酒品质优良,便以一方酒坊延续文明薪火。乱世中的坚守,让杏花原浆酒厂的酒脉在风雨中愈发坚韧。
到了第五代传人王玉山,在其父亲王彩泉的熏陶下,传承“七香源法”精通酿酒技艺,于1983年成立玉山酒坊,所酿之酒受到十里八乡的追捧。并在1984年的酿酒浪潮中,加入村办企业东杏酒厂,先担任酿造师、调酒师和品酒师,次年担任副厂长。他生产的东杏大曲还曾在1986年荣获国家农牧渔业部(优质产品)。1992年,王玉山退出东杏酒厂后,同年将玉山酒坊更名为玉山泉酒厂,遵守古训,酿造天定和大曲酒。
当代新生 乾和香里见乾坤
2022年,第六代传人王利民执掌酒厂,将“乾和香”奉为酿艺圭臬。所谓“乾和”,即天地人三才合一。取汾河之清泉,择晋中优质红粱,循古法而顺四时。坚守纯粮酿造的铁律,令每一滴原浆皆饱含土地的馈赠与时光的雕琢。
而今,杏花原浆酒厂以“唐代酿酒技艺”和“一法传六代,一心酿好酒”的誓言,让千年清香跨越时空,香飘四海。更凭借强大的产能,满足了无数名优酒企品牌原酒直供的需求,以个性化赋能白酒定制市场。
一脉清香,万古长河。杏花原浆酒厂的六代传承,恰似黄河之水奔流不息。将农耕的质朴、诗酒的浪漫、匠心的执着,皆在一杯酒中交融。千年过去,杏花村的酒旗依旧飘扬,而那缕穿越时空的清香,仍在诉说一个民族与酒相伴、与文明共生的永恒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