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是治国理政的“一线战场”,也是感知民情民意的“晴雨表”。从防汛救灾的泥泞堤坝到乡村振兴的阡陌田野,基层治理的“针脚”里藏着国家发展的“大文章”。
数字赋能,织密基层治理“智慧网”。浙江德清“数字乡村一张图”整合58个部门数据,实现河道污染自动预警、独居老人安全监护;广东佛山“空天地”系统通过卫星遥感发现违建,让治理有了“千里眼”。北京西城区“接诉即办”改革将12345热线与街道网格联动,群众诉求响应速度提升70%;上海“社区云”平台让社工从填表格转向解难题。这些实践揭示:数字化不是“添屏幕”,而是“强大脑”,既要打破“数据烟囱”,更要重塑服务流程。
人才扎根,激活乡村振兴“动力源”。贵州毕节清华师生用3D建模复活苗绣纹样,让非遗走进直播间;甘肃定西“95后”农学博士扎根马铃薯基地,带动20个贫困村亩产增收40%。江苏实施“定制村干”工程培养懂电商的“田秀才”;成都设立“乡村规划师”岗位,让专业人才以“新村民”身份参与建设。破解基层人才荒,需构建“候鸟型专家+永久牌队伍”的雁阵格局,既搭舞台,更厚植沃土。
机制破冰,解开权责错配“千千结”。山东明确县乡职责边界,列出62项“不得摊派”清单;湖南推行“无会日”“无表周”,考核指标精简至19项。苏州工业园街道获赋综合执法权,群众投诉“只进一扇门”;杭州余杭区建立“基层观察点”制度,让减负政策精准对接痛点。这些探索印证:为基层松绑,既要做权力“减法”、服务“加法”,更需构建权责对等的治理生态。
基层治理的现代化转型,如同在广袤大地上绘制“工笔画”,每一笔都关乎国家治理的精度。从脱贫攻坚的“最后一公里”到共同富裕的新征程,基层始终是托举中国奇迹的坚强底座。当数字技术的创新力、人才队伍的创造力、制度改革的驱动力在基层沃土深度融合,中国式现代化的壮美图景必将绽放更绚丽的光彩。唯有以“致广大而尽精微”的智慧,让每一寸土地都成为治理创新的试验田,方能绘就人民满意的时代答卷。(玉田镇王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