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这一幕映在眼帘时,我在落泪。“桃花亭”,母亲亭!我的母亲姓黄名桃花,人称“桃花仙子”,此亭是纪念母亲诞辰百年近期而建。初见“桃花亭”时,就像见到了久别的尊母,泪水刷刷的。亭子依傍在老宅子的新水池处,亭与水相色潋滟,如诗似画,宛如一幅流动的画卷。夜色中,亭子沉静如水,我们在月光下,倚围着“桃花亭”,摸摸这,捋捋那,仿佛回到了孩提那时,一会儿拉着母亲的手,一会儿栽进母亲的怀抱,幸福地撒娇,快乐地微笑。此时,方知“自已是谁,从哪而来”;此刻,才掂量出“母亲亭”的沉甸。
当这一幕映在眼帘时,我在呼喚。“桃花亭”,丰碑亭!母亲离开我们已是三十个年头,她以胸怀、胆识、智慧、坚毅、宽容、善良,铸造了留在世间的“桃花精神”。走进“桃花亭”,我轻轻地停靠亭柱,双眼紧闭,慢慢地打开沉积的回忆,细细品味着母亲在艰难岁月留下的精神财富:那一件,象织了网的灰色内衣,除了领子遍滿是补钉,穿了一载又一载,谁能知道是这位风光无限的妇女干部“内部装饰”;那一年,遭迫害流放在荒僻的洪桥大队山区小村,爬山陂,进梯田,每天肩挑百多斤谷子的担子,每步似牛般的艰难行走,饿倒了、病倒了有谁照料;那一天,在七角公社黄标大队遇到一位晕倒在路旁的老妪,义无反顾背起老人赶往附近村医所,离开时掏出腰间仅有七元捌角钱(我和姐弟妹几个人在那个贫苦年代的当月生活费)付了老人的医疗费,这种默默地贡献又有谁知晓;那一次,从南昌开会买了几根芭蕉,好让老外婆尝个鲜、知个味,旅途折磨到家时剩下一根没烂的,亲手瓣开喂送到老外婆嘴里,有谁了解天地间这对母女的这般深情!丰碑亭的故事太多太多,一件件,一桩桩,一次次……
当这一幕映在眼帘时,我在颤抖。“桃花亭”亭,醒悟亭!我曾怀有“桃花三梦”,只因时运不济、命运作弄,“三梦”只实现了“一梦”——建了“桃花桥”,“桃花林”没种,“桃花路”未修。至今心怀懊恼和遗憾,留下了“谁知我心,谁圆我梦”的感叹。面对母亲,我痛苦挣扎过;面向众人,我无需去解释。今天,站在“桃花亭”内我要对母亲说,我醒悟了,不论我过去和现在是富有还是贫穷,不管我肩负着是责任还是压力与辛酸,上陂的路和下陂的路其实是一条路,有“桃花亭”作依托,“桃花梦”我还继续做下去,把心身、心灵洗礼得淸清明明、干干净净,做好“桃花亭”的明白守护人。
当这一幕映在我眼帘时,我在感受。“桃花亭”,“感恩亭”!感恩生母、圆梦之路正在延续,“桃花亭”的建设就是见证。这是长兄呕心沥血的杰作,“桃花亭”从亭顶、亭柱,到亭色、亭调,厚重,朴实,纯净,威仪,无不体现设计者和创意者深沉的感恩之情。“桃花亭”是老宅子修缮改造的重要组成部分,荒芜多年的荒地得到了改造,挖池塘,引水系;种果木,搞植被,最引人注目是那几棵黄桃树,开的是黄色桃花,与“桃花亭”形影相随,格外耀眼。植桃花树,建感恩亭,思生命源,“育李桃花流百世,滋蘭蕙德载千秋”,意义极为深邃。
当这一幕映在眼帘时,我在熏陶。“桃花亭”,延业亭!面对“桃花亭”,我悟出了一个朴素的道理,那就是:“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一个大家族和睦与发展、延业与兴旺,兄长是基础,领头至关键。菊生大哥,我真服了你,你比我们更懂母亲心,你比弟妹更识建亭之深意,你比同辈更知延业担子有多重,我从内心发出赞许:你是我的一面旗帜,你是弟妹的标兵榜样,你是传承绍达家族、桃花精神的先锋旗手。临近“杖朝之年”的老者,你手挥接力棒,还象一台年轻的机器不疲倦地运行,为老宅子的旧貌新颜耗资耗力,为吴家事业的传承积功积德。今年,你已迈入八十大寿行列,该向你庆贺。虽然你的弟妹都步入晚年,三弟年为七十,庆生贺寿也在当下,但我们一定要在“桃花亭”内摆上一桌,让母亲作证,让母亲欢颜,为你俩举杯畅饮,兄弟姊妹紧紧拥抱在一起,再加上一个合影。
当这一幕映在眼帘时——
桃花季节,来一次祈祷:愿这一幕映显长长久久,去享受桃花盛开的美好时光;愿“桃花亭”坚坚挺挺,桃花精神永驻人间。
人面桃花相映红,桃花亭里笑春风。作者:吴先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