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展人孟祥隆:未尽的变奏 一次关于影像艺术的实验

2025-01-25 16:47:40     来源:

在沈阳庭澜美术馆展出的影像展览“未尽的变奏”于2025年1月25日正式落下帷幕,展览由孟祥隆担任策展人,呈现了19位青年影像艺术的作品。策展人孟祥隆以媒介演变的视角,深入探讨了影像艺术的发展轨迹及其在当下所面临的变革。通过将不同媒介形式创作的影像作品并置于同一空间中,一场奇妙实验悄然展开,引发观众对影像未来无限可能的思考。

展览海报

展览现场

影像艺术的起点

影像艺术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古典工艺时代,那时的摄影与绘画、雕刻等艺术形式尚未分道扬镳。展览中的一些古典工艺作品恰如其分地展现了影像艺术的早期形式。在这些作品中,我们看到的是一种深刻的历史感与传统的技艺交织。在十九世纪末期,摄影技术的诞生为艺术创作带来了全新的视角,而这些作品所使用的传统工艺,如银盐胶片、铂钯印刷等,都在影像中留存了历史的痕迹。

展览中董春旭的《我身上有她的影子》充分证明了这一点,每一幅作品的呈现不仅仅是记录的过程,更是与光影、时间的对话。传统的铂钯工艺在展览中得到了精心呈现,其技术的传统反而赋予作品一种无法复刻的独特——每一张照片都是唯一的。

《我身上有她的影子》董春旭

另一件采用蓝晒工艺的作品,为展览增添了一抹独特的蓝色韵律。蓝晒工艺是影像艺术最早的工艺之一,其以标志的普鲁士蓝色而闻名。宋卓然的这件作品通过植物的剪影呈现了自然的纹理与结构,简单却不失细腻,具有极强的视觉与实验。这种“光的绘画”将艺术与科学巧妙结合,使观众在纯粹的蓝色世界中感受到影像艺术最初的实验探索。

《通往核桃树庄园的小径》宋卓然

除了经典工艺的呈现,一组纪实类作品进一步展现了影像艺术的本体特。赵元璞的这组作品《造山》捕捉了西北的风貌。在这些影像中,时间的流逝与历史的痕迹清晰可见,赋予观众深刻的沉浸感。通过这一纪实类的呈现,影像艺术的记录与叙事得到了深度体现。

《造山》赵元璞

站在在影像艺术的起点,创作者们并未单纯依赖相机作为机械复制工具,而是将其与视觉艺术的传统技法融合,创造出了全新的表现语言。正是这些早期的影像作品,为今天的影像艺术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思想资源和审美基础。使观众能够感受到影像艺术如何从最初的实验记录逐渐演变为一种具有深刻社会与文化意涵的艺术形式。

走出传统

影像艺术在经历了多个技术阶段后,逐渐脱离了传统的界限,迈向了更为多元与自由的创作领域。艺术家们开始突破传统技术的限制,尝试引入影像的实验操作。许多影像艺术家开始尝试跨越传统摄影的框架,将影像艺术融入到更广阔的创作空间中,探索实验影像、视频艺术、影像装置等多种表现方式。

在本次展览中,一件架上装置作品展示了影像艺术如何跨越二维面,向三维空间延伸。蛊师的作品《被复制的统一表情》以不锈钢、木板、亚克力等材质制作的拆开盒子为表达媒介,从丢弃、摆放在楼道中的物品元素入手,创建了一个得以窥见商业化进程中大城市普通人的物质生活样貌的装置。影像不再是单一传统的面,而是成为了与空间、与观众之间不断互动的媒介。这种架上装置作品带给观众的,不仅是视觉上的震撼,更是身临其境的感官体验。通过这种形式,影像不再只是记录或呈现,它也开始主动参与、融入到观众的日常体验与空间环境中,变成了一种动态的、互动的艺术形态。

《被复制的统一表情》蛊师

另一件以3D建模与投影技术为基础的作品,探索了影像艺术与虚拟现实的边界。孙浩这件作品《虚拟》通过数字化建模,将现实世界中的物体和景观转化为虚拟空间中的3D形态,然后通过投影技术将这些虚拟构建的元素投射到物理空间中。整个作品呈现了一种现实与虚拟交织的奇妙感受,观众可以在投影所覆盖的空间中游走,观看这些虚拟物体与现实场景之间的互动与碰撞。

在这件作品中,影像通过数字建模和投影的技术,创建了一个虚拟与现实相互作用的环境。观众不再是单纯的外部观察者,而是进入了影像的世界,成为了其中的一部分。这种跨越现实与虚拟界限的方式,为影像艺术打开了新的可能,也标志着艺术创作中传统手段的逐步淡化,数字化和虚拟现实技术开始成为创作中的重要手段。

《虚拟》孙浩

通过这两件作品,我们看到影像艺术在当代艺术创作中,已经不再局限于传统,而是通过跨界合作、技术创新,探索出了更多元化的表现形式。影像开始打破面、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走向了全新的创作维度。这一突破既是对传统艺术语言的挑战,也为艺术表达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舞,彰显了艺术家们如何运用现代技术打破常规,赋予影像作品更多的表现力与深度。

AI时代的拓展

在当今社会,人工智能已经逐渐走进了我们的日常生活,形成了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这种力量也影响了艺术家的创作过程,由此引发了影像艺术的新变奏。探讨这个新变奏时,不得不提到过去不同时期的影像变奏。这个问题在参展艺术家侯帅的作品《柯达女孩的卧室》得以体现,他选用了柯达广告中常见的女形象,并利用现阶段人工智能视觉缺陷的特殊风格,在作品中故意凸显技术不稳定带来的画面颤动效果,使画面产生了一种冷冽感,营造出一种过去与未来交织产生的视错觉;以此呼应20世纪的另一个摄影领域的革命变奏,也就是快照的出现。

《柯达女孩的卧室》侯帅

而同样对于AI与艺术有着思考的方政,则是通过使用纯文字的提示词让AI生成了《地方美术学院本科毕业展》。这组作品从作者到图像都是由AI生成,在这个作品后续的相关文章中他本人还开了一个小玩笑,他告诉读者其实他们花时间看的文章也是由Ai生成的,最后解释其实是他自己写的。那么客观上讲对于观众来说,到底是内容更重要,还是人为产出更重要。回过头来看摄影可能也是同样的道理,真实拍摄的图像和AI生成的图像对于观众来说到底有哪些不同?这种富有后人类主义的创作模糊了“人类创作者”与“非人类创作者”的界限,AI的引入使艺术作品不再仅由人类单独创作,通过算法和数据学生成图像,艺术家与AI共同成为创作者。

《地方美术学院本科毕业展》方政

此外,另一件作品则展示了艺术家周士钰如何通过AI的训练建立起一个独特的语言素材库,进而生成专属于个人创作风格的影像。在这件作品中,艺术家使用AI对大量影像资料进行训练,并赋予这些图像一个对应的、特定的语境,最终形成一个具有高度个化的语言素材库。艺术家周士钰通过与这个AI素材库的互动,生成了系列作品,每一件作品都在这个独特语言体系内进行变奏与创新。

这种创作方式不仅展现了AI的技术,还探讨了如何将个体的艺术思考、历史语境以及文化符号融入到数字创作中。通过AI的训练,艺术家能够快速生成大量富有创意的影像,同时又能保持艺术风格的连贯。同时也揭示了AI在创作中作为辅助工具的巨大潜力。

《伪名相》周士钰

AI技术的引入为影像艺术开辟了新的视野,使艺术家能够在创作中获得更多的自由与可能。从空间沉浸式投影、文本类AI生成到基于AI训练的生成,AI不仅改变了影像的生产方式,更推动了艺术表达的边界。影像不再仅仅是对现实世界的反映,它成为了一个充满想象、生成与互动的多维空间。随着AI技术的不断发展,影像艺术无疑将继续拓展其创作的深度与广度,进入一个更加丰富、多元的新时代

“未尽的变奏”并不仅仅局限于对技术的赞颂,它也关注在技术浪潮下,影像艺术如何回应时代的问题。在策展人孟祥隆看来,这种回应是复杂而丰富的,它既需要艺术家对技术的拥抱,也需要他们对艺术本体的坚守与反思。展览最终给观众留下的,不是一个明确的答案,而是一个关于“变奏”的开放式命题。影像艺术的未来,或许正在这样的对话与实验中慢慢清晰起来。

标签:

猜你喜欢

期待更多社会力量加入春运服务,温暖回家路
聚力“五篇大文章”,微众银行探索实体经济发展新路径
筑梦未来的童星力量:张蓝兮登台第五届国际华人少儿电视春晚
迎接农历新年 TIS举办唐朝文化庆祝活动
深圳口岸春节期间将迎来双向客流高峰,通关顺畅有序
实力见证!Witsbb健敏思斩获2024樱桃大赏“年度婴童DHA爆款产品大奖”
2024年天府好粮油公司:多元驱动,多维布局,引领粮油产业新航向
“汇川号”抵达宁德时代,2024全国巡展圆满收官
韩国女团Billlie来沪签售人气高 努力学中文 多来和大家见面
SHORELINE FOLKESTONE 开创海滨奢华生活新纪元
周大生荣获“2024中国上市公司品牌500强”荣誉
返乡青年挤爆瑞幸,“我来老地方透透气!”
爱柯尼®硬性巩膜接触镜:开启非凡视界新时代
法穆兰首次推出SILHOUETTE CX表壳向蛇年致敬
新年新气象 投票赢福气
提升产业“含绿量” 海尔生物医疗2项绿色创新成果获权威认可
大风降温、雨雪登场!收好这份实用保暖指南
1月25日温情上线,《家有百味》在烟火人间探寻家的味道
国忠生物科技董事长虞国忠:五年磨一剑,为健康事业不懈奋斗
流感+春运!如何防治呼吸道疾病?健康锦囊请查收
碰杯澳网,品味中国年,国窖1573“让世界品味中国”全球之旅走进墨尔本
有录网她力量 · 新未来 她留学专场华丽落幕
燕之屋荣登2024年度CAIQ溯源燕窝国内进口商排行榜榜首
一口巴口香,新年好食光:巴口香牛肉干邀你欢喜过大年!
泰宁锦江国际度假酒店璀璨启幕,迎来福建山水度假新篇章
“重庆好人”“中国好人”龚洪明:诚信践初心,小面传大爱
中国人寿财险护航春节 保险服务不打烊
小熊电器用“创新”赢得用户
革新生活体验!小熊电器全面升级用户的品质生活
三餐四季好好吃饭!小熊电器聚焰铁釜电饭煲:22分钟速享美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