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竖起来的农村”是指部分农民“人进城而思想未进城”的社会现象,本质上是人的城市化不足。“竖起来的农村”是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人口趋向集中居住和集聚在城市地区,吸纳大量的农民工和外来务工人员聚集城市,而不同的生活理念与生活习惯日益显现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极易产生矛盾冲突,这一现象在文明城市创建过程中较为凸显,稍处理不慎便容易给城市贯之以排外的帽子,甚至引发舆情危机。
上海作为全国文明城市创建的先行区和对外展示的重要窗口,解决好“竖起来的农村”问题,是缓解社会矛盾的必然之举,对于维护城市形象、持续擦亮文明城市金字招牌具有重大意义,能够为解决全国文明城市创建过程中的疑难杂症贡献上海智慧、上海方案。
创建文明城市,需要每一个人的文明自觉,自我约束行为举止,共同创造美好生活圈。入沪谋生居民多而散,对文明城市创建理念的认知水平参次不齐,不利于文明城市创建效果的提升。首先,思想上未能意识到文明城市创建的重要性。一是缺乏文明创建理念,不能够理解文明创建是为了更好的改善人民生活环境、让市民享受发展成果,是一项更大的民生工程,片面将身边的创建活动看作是形式主义工作、作秀。二是以“外来人”身份自居,缺乏对城市的归属感,对文明城市创建漠不关心、我行我素,不愿主动转变思想观念配合创建工作。三是缺乏自治性。部分居民不愿参与社区治理和文明城市创建的各项活动,过于依赖社区和居委会,将自己放在“被管理”或“被服务”的位置。
其次,行为上的不文明给城市带来不少“容貌焦虑”。具体来看,社区治理中主要呈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垃圾分类问题。大部分农村或城镇地区还未推行垃圾分类的做法,往往是将垃圾混装后进行统一清运,部分入沪居民缺乏垃圾分类的生活习惯和相关垃圾分类知识,在日常生活中往往不能按照要求进行垃圾处理,给城市社区卫生环境治理带来难题。二是楼道堆物问题。楼道堆物一直以来都是文明城市创建中的“牛皮癣”,部分居民为了私心私利为公众的安全埋下隐患,在解决楼道堆物工作上和社区打起了“游击战”。三是高空抛物隐患。高空抛物是一种极不文明的行为,被称为“悬在城市上空的痛”,有关高空抛物构成的人身伤害事件报道时常可见。闲暇时市民在沪漫步也会偶遇此种不文明行为,幸而未得伤人,而城市中不文明因素和行为的增加无疑放大此类隐患。
文明创建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程,化解“竖起来的农村”现象,不仅要做好外在的“颜值”工作,更要从内里提升全体公民文明素养和社会文明程度,内外兼修,才能“美丽长伴”。
回应基层在沪务工群体需求,用温情化“你们”为“我们”。人民城市人民共建,美丽上海的建设离不开每一位在沪居民的努力。针对在沪务工群体普遍存在的漂泊感,要更加关注其现实需求,让每一类群体都能感受到城市的温度,增强其对上海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身体力行参与到公共事务管理和文明城市创建过程中来,促使其维护上海形象成为自发行为。
创新文明城市创建宣传活动,用创意使“上家门”为“出家门”。一方面除了开展日常线上线下宣传活动外,利用好特色节假日和重要时间点开展特色活动宣传,将文明元素嵌入特色活动中,潜移默化实现文明理念的入脑入心入行。另一方面以问题为导向,举办定制个性化活动,不断补齐文明城市创建中活动宣传存在的短板。多元形式赋能宣传活动,增强活动吸引力,促使市民自愿走出家门接受文明理念熏陶,让文明因子日用而不觉。
提升各类市民群体自治性,用软法化“管理”为“共治”。利用好市民公约和社区自发建立的社区居民公约的规约作用,通过发现问题—方案协商—全体决策—制定公约—共同监督的形式实现全体居民公约共同制定、共同遵守的良好局面。与此同时,发挥好“大手拉小手”的连帮带作用,鼓励和带动文明城市创建“落后者”积极参与到创建工作中来,让其在活动中感受到文明创建工作的价值魅力。挖掘社区人才,打造一批特色榜样人物,让看的见的“文明旗帜”和听得见的“文明号角”凝聚和增强文明创建的积极力量,用直观、最亲近的身边榜样力量,激励居民坚持“文明城市为人民,人民城市人民建”的理念,自觉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不断提升思想道德和文明素养。
华东理工大学 汪斌锋 古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