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质生产力”一词自去年9月提出以来,持续成为高频热词。无论是在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还是在博鳌亚洲论坛等重要会议上,新质生产力都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重点议题。在全球金融市场上,新质生产力相关内容也成为热点投资主线之一,并引领企业发展新风潮。
日前,京基金融国际(控股)有限公司(下称京基金融)正式对外宣告,将全面转型为绿色金融集团,拥抱新质生产力,朝绿色经济生态系统发展。未来,京基金融将面向ESG领域,为企业可再生能源建设与升级提供金融产品及服务,并推动以AI算力为基础的净零排放目标,以实现绿色输出。
京基金融此举再度引发业内外关注。绿色金融与新质生产力如何结合?企业未来的发展机遇在哪里,又应如何提升竞争力?相关人士认为,新质生产力代表了新技术的应用、新价值的创造、新产业的兴起以及新动能的形成,背后蕴含着巨大的中长期投资机遇,也符合社会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长远目标。
何以发展绿色金融
新质生产力是以新产业为主导,创新为驱动,质量为关键的先进生产力。与传统生产力相比,新质生产力更注重科技应用与创新。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是新质生产力的主阵地,代表着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新方向。
值得注意的是,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中国必须走能源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道路,加快绿色科技创新和先进绿色技术推广应用,壮大绿色能源产业,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为支撑和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可靠的能源基础。
绿色发展离不开绿色金融的支持。绿色金融对推动可持续生产力发挥着关键作用。引导企业向绿色可持续方向转变,亦是金融支持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基本切入点。
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绿色金融被提及多次。报告在生态环境部分强调:“完善支持绿色发展的财税、金融、投资、价格政策和相关市场化机制”;在金融部分强调“大力发展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不仅如此,绿色低碳发展、污染控制、生态经济等也被频频提及。
企业的机遇也蕴藏于此。据了解,未来,金融部门将围绕“双碳”目标,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大对重点绿色产业的金融支持,推动传统高耗能行业绿色转型,将应对气候变化纳入货币政策框架,进一步完善绿色金融激励约束,加快形成有利于碳减排的体制机制。预计“十四五”期间,绿色金融年均增速有望超20%。
京基金融相关人士称,为适应新质生产力的发展,绿色金融本身也需要实现转型升级,如进一步完善绿色金融标准建设与基础设施,这也将是其转型后的发力方向。
ESG领域成竞争风口
某种程度上,新质生产力已成为如今企业绿色发展的“指南针”。从实践来看,ESG数据真实地映射着绿色金融的发展,也记录着企业绿色转型的足迹。
近年来,中国政府和金融机构高度重视ESG投资,积极构建ESG投资标准体系,优化ESG政策,在地方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点中突出ESG理念。国内ESG投资故而蓬勃发展,带动绿色金融规模急速增长。数据显示,预计到2025年,我国绿色贷款余额将达到30万亿元,绿色债券市场规模将达到20万亿元。
ESG也成为全球投资者和资产管理机构的主流投资理念。先是全球减碳趋势使然。2021年9月,《联合国负责任投资原则》的签署机构已达4375家,其管理的资产规模高达121万亿美元,占全球专业管理资产的一半以上。2024年,全球将响应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
紧接着是资本市场的跟进与信心。全球可持续投资联盟发布报告称,2020年全球五个最大市场的可持续投资总额约35.3兆美元,该数值于过去两年间增长了15%。汇丰资产管理团队也预估,全球ESG资产总值将由目前的38兆美元,跃升至2025年的53兆美元,约占全球资产管理总值逾三分之一。
受政策与市场驱动,企业竞相将ESG其纳入其核心战略。而信息披露制度更是促进上市公司ESG数据的规范化公开。
另一方面,在近年的“出海”热潮下,ESG能力也成为企业发展海外市场的重要一环。企业不仅需要满足海外严苛的碳减排要求,还需满足消费者、供应商、员工等对ESG的期望。
以汽车领域为例。2022年11月,欧洲理事会通过了《企业可持续发展报告指令》。自此,任何与欧盟存在贸易关系的非欧盟企业在未来必须进行ESG报告披露,否则其出口的商品会被拒绝进入欧盟市场。从这个层面来看,国内车企要想真正出海,第一关便是构建与国际接轨的ESG治理体系。
而在金融领域,面对市场和政策的双重驱动,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也意识到ESG不仅关乎企业的社会责任,也关系到自身的转型命脉。京基金融提出,推出高质量的ESG金融产品和服务,包括绿色债券、绿色保险、绿色金融等,成为众多银行、保险、基金等业态的重点布局方向,也将是未来金融行业竞争的关键所在。
“未来的竞争,既是金融产品和服务的竞争,更是ESG理念和实践的竞争。惟有不断提升专业能力,加大金融创新力度,才能在新一轮绿色金融浪潮中抢占先机,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多赢共进。”京基金融相关人士称。
新兴能源加速发展
企业的绿色转型与我国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步伐也紧密相关。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绿色低碳发展。而新型能源体系强调的是清洁、高效、安全和可持续的能源供给方式,这无疑符合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核心要素。
在“双碳”目标背景下,新型能源体系建设不仅有利于应对当前环境和能源挑战,也预示着一种产业革命的转变升级。其中,新能源已进入大规模、高质量发展阶段,在国家能源转型中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
新能源汽车便为代表性案例之一。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958.7万辆和949.5万辆,产销量连续9年位居全球第一。此外,新能源汽车出口120.3万辆,同比增长77.6%。
中国风能、光伏等科技创新也持续推进,成果显然。例如,去年,我国重点研发计划启动“可再生能源技术”重点专项申报,提出大功率新型高空风力发电解决方案;在光伏领域,由中国企业自主研发的晶硅—钙钛矿叠层光伏电池创下了光电转化效率新的世界纪录。
而对老百姓来说,渗透于衣食住行间的重要能源则为电力。电网关乎国计民生,电力系统低碳转型也与新能源发展息息相关。2021年9月7日,中国正式启动绿色电力交易试点,标志着中国能源领域低碳转型迈出重要一步。2023年12月,我国主导的首个绿电交易领域国际标准《基于区块链的绿电标识应用标准》发布,建立基于区块链的绿色电力消费标识体系,助力提升中国绿电交易、消费核算和认证的技术方案在全球范围内的认可度。
京基金融方面表示,区块链等新兴技术在保障绿色电力运行、建立绿色电力溯源与交易体系方面大有可为。区块链防篡改、可追溯的技术特性,有助于绿电市场的透明化、公开化,基于区块链的碳能源数据管理系统也助力行业进行碳排放精准测算与监测。
《2030年碳达峰行动方案》提出,要构建新能源占比逐渐提高的新型电力系统,推动清洁电力资源大范围优化配置。对于企业而言,抓住“碳风口”,推动绿色低碳技术以发展新质生产力,不仅能推动建设绿色电力系统、能源生态系统,更能为世界能源转型贡献中国方案。
绿色算力的挑战与机遇
产业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载体,以数字经济赋能产业发展,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对新质生产力发展意义重大。
在新型产业结构下,绿色经济的转型与发展已经无法忽视AI革命的影响。如今,AI技术已成为教育、金融、医疗等多领域决策支持的重要工具。全球科技巨头也竞相利用生成性AI工具开拓新领域和新工具。
而AI提速发展的同时,也在环境可持续性方面带来挑战。随着AI产业崛起,我国数据中心建设和运营数量激增。为了让AI进行大量的深度训练,数据中心需承载传递、展示、计算、存储数据信息的功能。由此带来的结果是,作为云计算和大数据服务的基础设施,数据中心的能耗占全国总能耗的比重逐年上升。
根据国际能源署的数据,全球数据中心的能耗约占全球电力消耗的1%至3%,大约40%的数据中心能源依赖化石燃料,直接导致碳排放量增加,2020年数据中心产生的碳排放量接近200百万吨。我国数据中心耗电量增长率连续八年超过12%,远高于其他用能行业。数据中心的节能减排工作显得尤为迫切。
为此,金融机构开展了绿色计算领域的探索。据悉,金融机构使用大量的计算能力来确保安全、为金融产品定价并执行风险管理。量子计算因其超高精度和极快的计算时间,在众多计算密集型领域取得成果。然而,有机构统计,由于需要长期低温支持,量子计算机需要耗费大量能源。
而事实上,量子计算机的超强算力为其带来了新的成本测算维度。超级计算机一个月才能解决的特定问题,量子计算机可以在几分钟内完成——这将大大降低能源成本。此外,不同于因为数量增加就会扩大能耗的传统计算机,量子计算机在扩大规模时几乎不会增加能耗。这是因为其冷却量几乎没有增加,且额外电子设备产生的热量预计也不会很大。
荷兰合作银行的量子主管米莎称:“可持续发展是我们企业使命的一个组成部分,即共同建设一个更美好的世界。现在的重点是绿色转型和可持续数据中心。最重要的是,荷兰合作银行正在投资绿色计算技术。量子计算机将是一个充满潜力的新候选者。”
京基金融方面表示,其未来主营业务之一将聚焦于建立真实的绿色量子金融生态系统,通过推动建设量子AI数据中心,推动AI产业用能绿色化、低碳化,并优化AI算力的能源模式。
当前,我国相关部门正积极推动“绿色数据中心”建设,加大环境保护与投资力度,努力减少AI技术的环境足迹。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副教授魏亿钢撰文指出,加强技术创新是推动AI绿色发展的关键。建议鼓励开发低能耗AI算法和模型以减少计算资源需求,并推动AI与能源技术融合,通过开发能源预测和负载调节技术等智能能源管理系统,优化能源生产和利用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