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着水讲述中华文明,是非常好的构想。
在世界上所有的古文明大河当中,至今依然在为一个伟大的民族输送着自己的水量、在灌溉着的、这条河流域内的经济还在发展着的、对河的依靠还是那么紧密的,就剩下中国的大河了。
——《汉脉中国》序 余秋雨
(余秋雨 题词“汉中是汉人的老家” )
沿着这段话,我们走近了汉水,走近了这条孕育中华文明的大河。汉水边的故事如同这条河流般绵延不绝,从古至今,这里的人们一直在书写着属于他们的历史。正如音希在她的《汉脉中国》中所记录的那样,这片土地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文化的传承者。
音希:用光影记录文化的使者
在这场文化传承的宏大叙事中,有一位执着于记录和传扬中华文化的使者,也是《汉脉中国》的作者——音希。
音希,原名王丹姝,又名一诺,西安培华学院教授,西安市作协会员、中国卫生摄影协会会员。她的创作生涯充满了对中华文化的热爱与执着。2015年,她成为中国电影导演大师班学员,2017年加入华语青年导演大师班,音希在光影世界中,用她的笔触与镜头,讲述中国故事。
2016年,音希编剧的院线电影《定军山情歌》荣获第14届加德满都国际山地电影节女权与环境保护大奖。这部取材陕南的影片不仅讲述了一个动人的爱情故事,更通过细腻的情感表达,传递出对环境保护和女性权利的关注。2017年,《定军山情歌》再度荣获第34届美国迈阿密国际电影节最佳剧情奖,并获得西安市委宣传部2017年度文艺创作奖。音希凭借这部影片,不仅展示了她在编剧领域的卓越才华,更彰显了她在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方面的不懈努力。
对文化传承的思考
音希对《汉脉中国》的构想,源于她对汉水流域的深厚情感和对中华文明的敬仰。“我始终认为,汉水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象征之一。它见证了中华民族的兴衰荣辱,也承载了无数先人的智慧和梦想。我希望通过这部作品,能够带领读者沿着汉水,追寻中华文明的脉搏,感受那份深沉而悠远的历史底蕴。”音希如是说。
在音希的笔下,汉朝不仅是一个历史阶段,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她认为,汉朝塑造出了独特的汉水精神,这种精神囊括了百家智慧,一路奔腾、滋长、完善,最终塑造出周秦汉唐,影响了宋元明清。汉水精神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将继续引领人类不断探索、发现未来。
音希与陕南民歌的不解之缘
回到最初与陕南的相遇起点,是音希随央视10套“科技频道”《地理中国》拍摄大型纪录片《汉水清流》,这是她第一次从汉水发源地宁强一路走到汉水流出陕南的白河,汇入长江。沿途,她被汉水流域的地理和文化深深吸引,更为陕南民歌的独特魅力所震撼。她说:“这是一次神奇的旅程,一次真正的田野考察,从地理到文化,从民歌手到民俗,但我还是深深被陕南民歌所惊艳。”
回到西安后,音希立刻拉上著名编剧芦苇,前往陕南镇巴采风。在镇巴山间,他们结识了被誉为“巴山百灵鸟”的彭光琴,这位民歌手将陕南民歌带到了“星光大道”的舞台,让更多人认识了这片土地上的音乐珍宝。然而,更令他们震撼的是两位来自山野的民歌手,他们的嗓音令人叹为观止,绝对超越最近刷屏的“歌手2024”中的几位选手,无论是美国的亚当·兰伯特的金属质感,还是范晓萱狂飙的海豚音,都无法与这两位民歌手比拟。
在筹备《汉脉中国》的过程中,音希对陕南民歌的发现成为了一个意外的惊喜。回忆起当初,“因为没有系统的记录和推广,很多珍贵的陕南民歌和民歌手的故事可能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被遗忘。”
因而,在为《汉脉中国》取材和考察的同时,音希奔波于陕南各地,进行实地考察和采访,收集整理了大量关于陕南民歌的珍贵资料。
为此,一册兼具中华传统文化和学术价值的《跟着民歌去旅行》拉开了筹备的序幕。
音希感慨:“从一开始的担心和着急,到现在有这样的筹备,我终于可以放心了,这将是对陕南民歌乃至整个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补充。”
从《汉脉中国》到《跟着民歌去旅行》
音希一直在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扬而努力。音希认为,这两部作品是对陕南文化的一次系统梳理和深入研究,意义不仅在于记录,更在于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
音希表示,她会继续用她的笔和镜头,记录和弘扬中华文化的美好故事。她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让更多人认识和了解中华文化的丰富多彩,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让我们期待更多这样的文化巨著的问世,共同见证汉水边流淌的辉煌与美好。在这片厚重的文化土壤中,汉文化将继续发扬光大,代代相传,流淌在每一个热爱这片土地的人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