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第五届“相约澳门——中葡文化艺术节”作为一年一度的文化盛事隆重开启,由澳门文化局主办的《葡萄牙法朵天王Camané与澳门中乐团音乐会》,于11月18日晚8时在澳门文化中心综合剧院上演。著名葡萄牙法朵歌手Camané于本次音乐会携手澳门中乐团,并特邀上海民族乐团常任指挥姚申申执棒,中葡音乐家同台献艺共情,为乐迷们带来一场精彩的法朵盛宴。
法朵,最初问世于葡萄牙海滨城市里斯本,后根植于葡萄牙的每一个角落。法朵一词,在葡萄牙语中意为“命运”或“宿命”,是一种以声乐为主体的音乐艺术,其独特的音乐风格充满了悲伤、哀愁和思念之情,所以被称为“悲歌”,它是葡萄牙的文化标志,亦被寓为“葡萄牙的灵魂之声”。
常规的法朵,原由歌曲和器乐两部分组成。器乐部分主要由高音“葡萄牙吉他”、中音“西班牙吉他”及低音吉他,共同奏出抒情气氛的旋律为其歌声助奏,吟唱的歌声悲切、哀怨,使听者感受到一种独特的魅力。可以说,“吉他”是法朵艺术中的主要代表性乐器。
或许,因2011年法朵被联合国教科文卫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这一历史悠久的葡萄牙国粹,自此焕发出了新的活力与生机,吸引了世界各地爱乐者关注的目光。今晚的音乐会,便打破常规,采用中国传统的民族乐器与其糅合交织演绎。
本场音乐会精彩纷呈:
首先,葡萄牙法朵天王Camané与澳门中乐团携手演绎了六首经典的声乐作品:《Ouverture - Este Silencio》(译:《这寂静》)、《Sopram Ventos Adversos》(译:《逆风吹拂》)、《Luz De Lisboa》(译:《里斯本之光》)、《Chega-Se A Este Ponto》(译:《事已至此》)、《Ela Tinha Uma Amiga》(译:《她有一个朋友》)、《Porque Me Olhas Assim》(译:《为何你这样凝视我》)。Camané以独特的嗓音和充满深情的演唱风格征服了现场观众。浓郁的悲情感使人们沉浸其中,感受到生命的无常与生活的变幻不居。在这样的歌声中,我们听到的不仅是怀旧和悲叹,更是那片半岛的主人们历经生活磨砺,在命运起伏坎坷下不屈的灵魂,细腻的歌声在中国民族传统乐器独具张力和雄浑的乐章中穿行。著名指挥家姚申申在执棒时展现了其对作品的深入理解,并以独特的指挥风格为音乐注入了新的艺术火花。乐队的编配创新、演职人员的精湛技巧及丰富的音乐形象表达力,充分展现了中葡音乐融合的魅力与感染力。观众们在欣赏这一音乐盛宴的同时,也感受到了中葡文化间沧桑岁月所带来的情感共鸣与意境。
其次,法朵三重奏与澳门中乐团携手演绎了四首经典的器乐作品:《Quem à janela》(译:谁在窗边)、《A Correr》(译:追逐)、《A Minha Rua》(译:我的街区)、《Sei De Um Rio》(译:我听说过这条河)。法朵音乐在葡萄牙表演,一般都是最简单的三把吉他的配置独立完成,而今与澳门中乐团合作之后,便由中国传统民族乐器经过重新编配,为之衬托和助力。
法朵的悲愁,仿佛一汪湖水中的波澜,涌动着无尽的愁绪和忧戚,当其与中国音乐的婉转相互交织时,似一阙抒情的诗篇。注入了东方神韵的法朵,在音乐的分层与流动中更显丰富与多元,传递出了内敛而含蓄的东方情怀。
这样一种充满哲理的音乐表达,超越了语言与文化的界限,唤起了人们内心深处的共鸣,感受到了人类情感的共通之处,彰显了音乐的无边界性和力量。法朵这种悲情艺术,在宫商角徽羽中,得到了慰藉与救赎。
笔者在与澳门中乐团首席、著名二胡演奏家张悦如交流时,他说:“法朵音乐与中国民族乐器的碰撞已不是第一次,几乎每隔一段时间,乐团都会与葡萄牙法朵音乐家一起交流。法朵以人声为主,而诸如中国民乐的二胡,音色与人声最为接近,细腻如丝,凝聚着情感的无尽隽永。重新编配的民乐队,发挥了各自的潜能和特点,与法朵的核心灵魂交相辉映。之前澳门中乐团去葡萄牙巡演,这种中西合璧的形式很受当地乐迷的欢迎,如能把壁垒打掉,还将会有音乐本身更多的融合与创新。”
其三,法朵天王Camané与葡萄牙吉他演绎了原汁原味的经典作品《Com Que Voz》(译:如何唱歌)。他的演唱风格不仅承载了法朵的传统,还为这个古老的表演形式注入了许多新概念,情感表达流畅而丰富,且极具个人色彩,葡萄牙吉他在Camané的嗓音间深情款款,伴随着他发自肺腑的音腔,悲切哀婉,沉郁内敛中的百转千回令人心醉,即便是不懂葡萄牙语的听众,也为他的演绎而随之倾倒。
其四,法朵三重奏独自演绎了七首经典作品:《Que Flor Se Abre No Peito》(译:什么花在胸前绽放)、《Fado Sagitário》(译:射手法朵)、《Quadras》(译:诗句)、《Abandono》(译:放弃)、《Quando O Fado Contece》(译:当法朵显现时)、《Triste Sorte》(译:命运 苦乐参半)《Dança De Volta》(译:圆舞);这些作品保留了葡萄牙音乐的纯粹本真。乐手们以精湛的技巧和情感,将葡萄牙的地方风情与文化融入到了每一首经典作品中,呈现出葡萄牙音乐的深邃与优雅。他们巧妙地运用吉他的律动、节奏的变化以及音符的起伏,勾勒出葡萄牙大地的云巅山脉、静谧悠长的海岸线和热情奔放的民族风情。他们的演奏不仅是一场音乐会,更像是一次穿越时空的艺术之旅,带领听众领略葡萄牙的色彩斑斓和绚丽情迷。
值得一提的是,澳门中乐团独自演绎了关廼忠先生编配的作品《黑船》。这首作品是音乐会下半场的第一首,原是葡萄牙的一首民间歌曲,意为一位少女在清晨目送爱人远航,默默期待爱人早日归来的情景。不知是否曲目顺序承上启下刻意为之,笔者联想到了极好的寓意。
船,是一种纽带,它承载了不同的信仰、价值观与民俗,漂浮在无垠的海洋上,将各种文化连接在一起。它如启帆般远航,联结着遥远的地域与人心,穿越时空的边界,向着未知的天际展望。这种纽带和连接使人类与艺术能够跨越界限,超越差异,共同点亮无边的苍穹。黑夜中的船只踏上征程,终将在人类黎明的曙光中抵达彼岸。
((图中从右至左依次为:澳门中乐团首席、著名二胡演奏家张悦如、上海民族乐团著名常任指挥家姚申申、葡萄牙法朵天王Camané、笔者刘沙路)
本场音乐会实乃是中葡音乐家共情的法朵盛宴,令人赞叹和难忘。其主要特色和亮点笔者有感归纳主要两点:
其一,中葡音乐合璧的交汇碰撞。
澳门中乐团作为澳门音乐界的重要力量,一直致力于推广中国音乐文化。他们以精湛的演奏技巧和丰富的音乐表现力赢得了广泛赞誉。在这次音乐会上,罗麦朔、伍卓贤、关廼忠三位著名作曲家,根据法朵的旋律,进行了重新编配,更好地体现了中葡文化的交融。他们将传统的中国乐器与西方乐器有机结合,使得音乐更加兼容并蓄。观众们可以听到中乐团演奏的传统乐器与法朵的悲情歌声相互交织,产生出一种独特的音乐美感。这种跨文化的融合不仅展示了中葡两国音乐的多样性,也加深了两国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友谊。为观众带来了一场独特的视听觉震撼。
执掌此场音乐会的优秀指挥家姚申申是灵魂人物,笔者在与其交流时,他说:“与法朵初相识时,似如欧洲咏叹调,亦如中国民乐散板,在全然自由中又不失有序。演绎时,既要严格、规范地按照谱面标示来表达,又要充分考虑音乐情境与情感变化。特别在民乐队与吉他三重奏合奏时,需灵活黏着二者的声部起始,观听并蓄,方能和鸣。”
姚申申凭借扎实的音乐功底和精湛的指挥技艺,在中葡音乐融合方面彰显独到见解,精准把握了法朵音乐的情感内化,促使音乐会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在他的指挥下,每一个音符都巧妙斟酌,每一段旋律都充满了激情和感染力,让观众沉浸其中,感受到心灵的冲击。
其二,“哀而不伤”的艺术哲学思想得以升华。
中国传统音乐以其“中正平和”的哲思美学而闻名,它主张平衡和谐。而法朵的音乐则以悲情之美而著称,并深入人心。这次音乐会,中国音乐的中正平和与法朵的悲情之美相互交融,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情感表达方式,既能让人感受到悲伤的情绪,又能让人在其中找到一种超越痛苦的解脱。这种“哀而不伤”的艺术体验,使观众们在音乐中得到了心灵的洗礼和启迪。观众在欣赏音乐的同时,即使受到悲戚的缠绕,却也不会沉溺其中,而能通过音乐找到一种积极的思考和启示。这种“哀而不伤”的哲学升华,让观众们感受到了中葡文化交融的美妙和音乐的力量,也在跨文化的碰撞中发现共同的情感和价值。同时更为中葡两国关系的发展注入新的动力。这场音乐会,使中葡两国的文化得以相互碰撞和渗透,形成了一种新的艺术形态。
姚申申还如是说:“中国民乐博大精深,历来具有包容多民族文化形态的胸怀,民乐本身的跨界融合也有多种可能。只要我们有包容和开放的态度,多与国外的音乐家以及不同的音乐类型合作,就能让更多的人感受‘异域风情’和‘东方味道’。同时,我们也要把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传递给世界。新时代气息的注入和世界元素的吸纳,定会彰显更多地活力,让我们共同为推动世界民族音乐文化繁荣共存的理念而努力。”
音乐是世界的通用语言,是一条涓涓不息的河流,让我们期待更多类似的跨文化音乐精品问世,让中葡文化的交融与哀而不伤的音乐艺术继续点燃人们的心灵,让更多的人感受中葡文化的魅力,让这场音乐会在世界音乐舞台再添一道独特的风景。( 图文 / 刘沙路)
注:本文作者刘沙路,系澳门城市大学教育学院(音乐教育方向)2023级博士研究生,现任职于苏州科技大学音乐专业教师,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