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9日—11日,由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主办,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阿坝州人民政府承办的“西部地区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经验交流活动”在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举行。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司长王晨阳出席并讲话。文旅部非遗司及西部地区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单位,各省(市、区)文旅部门相关负责人近130人参加活动。
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贯彻新发展理念,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设立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进程中保护理念和方式的重要探索与实践,也是中国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一大创举。自2007年以来,文化和旅游部共批复设立了23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
王晨阳对近年来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成效表示肯定。他指出,加强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是推动非遗区域性整体保护的重要抓手,是非遗系统性保护的重要内容。对于保护孕育、发展非遗的文化和自然生态环境,维护和培育文化生态,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他强调,建设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责任重大、任务繁重,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单位要切实履行主体责任,既要在宏观上把准方向,又要在具体行动上有力推进。建设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是我国在非遗保护工作中的独特创新和尝试,各地要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夯实地方政府主体责任,加强工作机构和工作队伍建设,认真落实总体规划中的各项任务措施,不断提高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水平。
阿坝州委副书记、州长罗振华在致辞中,介绍了阿坝州的文化历史渊源和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他表示,阿坝州将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全面对接国家和省文化发展战略,认真总结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经验,吸收和借鉴兄弟地区的先进理念和成功案例,不断探索新的、更有效的思路和措施,把资源比较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努力实现政治效果、经济效益、文化效用、社会效应、生态效能在保护传承与开发利用中的协调统一,文化生态保护与经济社会建设的统筹发展,让阿坝州的各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在构建“一屏四带、全域生态,三地共建、五业同优”发展新格局中发挥积极作用。
会上,10个西部地区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13个建设单位就近年来的建设工作成绩、经验及存在问题和建议进行了交流发言。活动期间,还实地调研了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情况。
据悉,2023年是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成立70周年,也是汶川特大地震灾后重建15周年。阿坝州在国家级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当中,始终坚持抓机制、抓项目、抓队伍、抓阵地、抓平台、抓活动、抓产品的举措,在推动保护国家级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区方面取得了五大成效,在十五年的实践中,探索出“三保护一传承”模式。抢救性保护为保护区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整体性保护推进保护建设各项任务,生产性保护推动非遗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活态传承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见人见物见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