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7月25日,在宜宾兴文县苗族文化促进会会议室,一个普通而又意义非凡的捐款仪式在这里郑重举行。由慕敏德中文化艺术交流协会向兴文县永华文艺创作工作室捐款一万元。说它普通,是因为捐款金额不多,场面也不大;说它意义非凡,是因为这背后饱含了苗汉一家亲,互敬互爱,互帮互助的感人故事。
捐款方慕敏德中文化艺术交流协会主席周敏(左)作为德国华侨,致力于中德民间文化和艺术交流,原籍兴文,是从这里飞出去的“金凤凰”。
图为,2009年周敏在慕尼黑举办的《东方茉莉——中国民族歌舞乐》艺术专场,义演共筹集善款3300余欧元,全部捐赠四川地震灾区和资助成都市残疾人舞蹈艺术团。
周敏现在德国慕尼黑从事中国民族舞蹈的教学和推广,被誉为“东方茉莉”。
图为,周敏(绿衣者)与德国舞伴参加2018英国黑池国标舞锦标赛荣获第三名。
图为,周敏获得“魅力维也纳”国标舞大赛大满贯奖杯和证书
周敏曾获得“大本钟”优秀华人青年大奖,以及国外舞蹈比赛金奖,获奖无数。
受捐方兴文县永华文艺创作工作室,是以原兴文县久庆乡苗族副乡长杨永华的名字命名的,旨在传承苗族文化和艺术。作为该工作室的创办人,杨永华介绍说,出于对苗族文化热爱有加,成立了这个工作室,主要开展苗族文艺创作,为兴文苗族文化的挖掘弘扬继续竭尽绵薄。
现年71岁的杨永华,如今已有七十多篇苗族文章和三百多幅照片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并出版了十多本苗族文化专著书籍,成为四川苗族作家。虽年过古希,仍孜孜不倦,壮心不已。
捐款仪式由兴文县苗族文化促进会会长李国文主持,他在致词中赞扬说:“周敏女士是大家非常熟悉的一位同志,三十多年前,她应邀作为久庆首届苗族文化艺术的总指导,为兴文县苗族文化的弘扬作出过极大的贡献,她是改革开放后,兴文苗族文化弘扬的开拓者。她平易近人,心地善良,无私奉献,她的高尚品德,受到苗族人的喜爱和尊敬。”
在捐款仪式上,杨永华动情地说:“兴文的苗族音乐舞蹈,苗族文化的弘扬是周敏老师在久庆开的头,兴文才有今天苗族文化这个大好局面!”
周敏充满感激地回言,这次回来,就是感谢30年前杨永华副乡长的慧眼和伯乐,以及兴文县晏阳镇及久庆乡苗族乡亲们的支持和资助。我们慕敏德中文化艺术交流协会向兴文县永华文艺创作工作室捐赠第一期基金 10000元,虽数额不多,也是对当年你们支持我的一个回报。后面,我们还将视情况对工作室进行多种方式的资助。
那么,30年前,周敏与久庆苗乡有着怎样尘封而感人的故事呢?
活动结束后,难掩内心激动的杨永华,当晚又冒雨返回工作室,翻出了三十年前那些珍藏的老照片。望着这些泛黄的老照片,往事仿佛历历在目,一一浮现在眼前,喷薄而出。于是,一段苗汉一家亲,真情实谊的故事就此揭开。
周敏老师是四川兴文县土生土长的人,生性活泼,从小喜欢唱歌跳舞,毕业于宜宾师范学校,在家乡兴文镇任幼儿教师,她的舞蹈在兴文县可谓首屈一指。
1992年春节期间,久庆乡举办首届苗族文化艺术节,该乡苗族副乡长杨永华慕名上门真诚邀请周敏为艺术节的总指导。
周敏老师欣然答应,便来到久庆的田间地头去挑选演员。从她一一见过的80多个人中,挑选出了36人,其中苗族25人,汉族11人。这些苗汉青年从田里、地里丢下农活,从此便集中到了在一起。对于这些没有舞蹈基础的庄稼人,要训练成舞蹈演员,难度可想而知。
周敏老师首先与这群青年人交心谈心,和他们打成一片。她非常接地气,不时到苗族群众中了解他们生活的一些动作,运用到舞蹈动作设计中。她没有一点老师架子,有时还到女学员家里去住,她用善良的心打动了这群苗汉青年,没有一个不喜欢她的,就像对待自己的亲姐姐一样热爱她。
许多学员回家去还跟家里人摆周敏老师如何如何的好,不少家长就去培训场地去看望致谢,夸赞老师心地善良,真是难得的好人。
1991年腊月,兴文下了一场百年难遇的大雪,平坝都有10厘米厚。周敏老师灵机一动,便说:“今天我们上山去,一边赏雪,一边训练。”这群年轻人太高兴老师的这个决定了,大家欢呼雀跃。留下了彩排中美丽的雪景靓照,成为多年以后,美好而珍贵的记忆。
1992年正月初八,首届苗族文化艺术节在久庆开幕,经过70天培训的苗汉青年,为苗族文化艺术节奉献了一台精彩文艺节目。艺术节上,主持人用苗汉双语主持,节目由两族人同台共舞,令人耳目一新,赞誉有加。
艺术节把兴文苗族文化推向高潮,被原四川省副省长罗通达赞誉为“首创奇葩”。当年《四川省年鉴》载:正月初八,久庆乡举办首届苗族文化艺术节,场面宏大,节目精彩,影响到川滇黔边缘地区。
艺术节结束了,大家都不想让周敏老师走,全体演员与她难舍难分,一齐聚在乡政府为她开了一个送别座谈会。
第二天,杨永华带头出资并提议学员捐款为周敏购买一辆自行车,送到她家里去。临别时,杨永华对周敏说:“兴文苗家人永远不会忘记您!”
苗族文化艺术节的成功举办,周敏便成为挖掘本地苗族文化第一人,她在当地的名气越来越大。
不久,周敏便考上了四川省舞蹈学校,去深造她热爱的舞蹈专业去了。久庆的那群演员和父老乡亲都为她祝福,为她高兴!
那时,大家的工资都很低,生活都还比较困难,听说周敏去舞蹈学校便失去了工资收入,在学校生活窘迫。杨永华和她那群演员得知后,又纷纷捐款,3元5元、1角5分地凑,最终捐得1086元6角6分。成为一个吉祥的数字。大家又围在一起,给周敏写了一封长信,并在明信片上写上祝福语,签上自己的名字,寄给周敏。钱虽然很少,在那个年代大家都表达了自己的一份心意,尽力了。
周敏老师收到款后,及时回信表示感谢,并表示将好好学习,回报家乡对她的厚爱。
后来,周敏毕业后便成了家乡飞出去的“金凤凰”。飞向成都,飞向广东湛江,飞向海南。
图为,在慕尼黑为四川赈灾义演,周敏/薛忠对唱《马铃儿响来玉鸟儿唱》
在那里她认识了一个叫薛忠的帅哥,从此携手结为伉俪,一起跨越千山万水,飞出了国门,到了德国,开创了新的事业,成了华侨。
图为,慕尼黑孔子课堂及周敏舞蹈学校向成都市残疾人艺术团捐款
夫妻两个常怀赤子之心,不忘祖国,一直从事中德两国民间文化和艺术交流与合作,不遗余力,弘扬中华文化,在海外讲好中国故事。
这以后,久庆那群年轻演员也各奔东西。有的务农,有的打工,有的进入大城市结婚生子。
三十一年过去,他们也不再年轻,有的已当爷爷奶了。但一旦提到周敏老师,说起那段时光,他们就像回到那激情燃烧的青春岁月,幸福像花儿一样,而洋洋自得,为那份美好和自豪,赞不绝口。
原兴文县县委宣传部副部长,时任县中城镇副镇长的王劲评价说,作为曾经的兴文苗族干部和兴文文化管理服务者,我也要真切感谢周敏为兴文文化及苗族文化、苗族舞蹈发展作出的贡献。作为当年把周敏从学校抽出来跳舞,着力培养的兄长,我也聊以慰藉,十分欣慰!
如今,兴文已成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在杨永华看来,久庆苗族人们从心底爱戴周敏老师的重要原因是:她在与苗族人的交往中,她纯白得像一张白纸,就像苗族自己的女儿一样,一下子便被苗族人接受。从而让苗汉两族人民交往更加密切,更加团结,这是她在久庆苗族艺术节取得成功的关键!
7月24日,周敏参加完母校宜宾师范学校85级3班毕业35周年同学会后,和丈夫薛忠及她的父亲周崇道、母亲王定芳一起,回到兴文老家,专程拜望了恩人杨永华。三十年后再相见,双方真是感慨万千,未语泪先流。这次感恩返乡,直接促成了这次捐款善举,也为当地苗汉友谊再谱新曲再写了新篇。
杨永华感动地对周敏说:“非常高兴你在国外发展得好,又懂得感恩,不忘初心,回报家乡!”
因为周敏老师的到来,杨永华还十分周到贴心地通知了当年那些学员。当年那36人,虽好多外出不在家,但仍然有10多个到场。 大家久别重逢,就跟见到久别的亲人一样,心情分外激动。
活动结束当晚,大家载歌载舞,畅叙衷情。今宵难忘,难忘今宵,为这场难得的欢聚,也为这苗汉一家亲的动人故事!(文/周俊)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