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逾3.5亿人身患抑郁症,每年因抑郁症自杀的人数高达百万,《2022年中国抑郁症蓝皮书》显示,我国患抑郁症人数为9500万,平均每14个人中就有一人患有抑郁症。
阳光型抑郁也叫“微笑抑郁症”
据浙大邵逸夫医院精神卫生科李一飞在接受采访时介绍,“微笑抑郁症”患者平时看起来没有异常,甚至性格开朗活泼,乐于和人交流,但实际上已经是抑郁症了。
“对于这类患者来说,微笑其实是他的心理防御系统,或者是面具,他不愿意被人发现自己生病了。”李一飞表示,在日常门诊中,多数高收入高学历高地位的患者会出现这种情况。
这类患者往往心地善良,总是为他人着想,把自己的感受放在最后,不想让自己的负面情绪影响到身边的人。同时,他们也非常敏感,很在意别人的看法,不希望别人用同情的眼光看待自己,即使内心感到非常痛苦,也会努力隐藏情绪,甚至刻意在人前营造出阳光乐观、活泼开朗的形象。
如此一来,“阳光型”抑郁症的患者得不到周围亲友更多的关心,还需要耗费大量精力来维持“微笑”,往往令他们疲惫不堪,所以在夜深人静或独处的时候,他们更容易面临情绪的“泄洪”,紧紧压抑的悲伤和痛苦在无人时喷涌而出,导致“无缘无故”难以控制的情绪崩溃。
甩掉面具,从心理快乐起来
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DSM-5)中,抑郁症的诊断标准包括心境低落,对身边的事物和活动失去兴趣和愉悦感,活动明显减少,几乎每天都感到疲劳或精力不足、失眠或睡眠过多,很难集中注意力,不断自责、内疚,觉得自己毫无价值,可能会有自杀倾向等等。
和大部分疾病都一样,抑郁症越早治疗效果越好。最好是在刚刚出现抑郁情绪的时候,就及时寻求心理干预,从而避免抑郁症的发生。对于已经被确诊为抑郁症的患者,一定要遵医嘱进行治疗。
目前抑郁症的治疗方案是多元化的,其中包括药物治疗、心理治疗、物理治疗。药物治疗是最重要的环节,药物种类多样,目前临床上常用的一线抗抑郁药物有SSRI、SNRI、NaSSA等,已经经过验证证明有效,但是每种药物都有可能的副作用,因此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心理治疗,常见的有认知行为疗法,帮助患者改变有害的认知和行为模式,以改善情绪和抑郁症状。此外还有物理治疗,比如经颅磁刺激。要知道,通过系统规范的治疗,抑郁症患者是可以康复的。
创新药物突破,三通道的快乐组合
对抑郁症药物治疗的探索,最早还要追溯到上世纪40年代。当时,人们发现可卡因可让人产生愉悦感,对抗抑郁药物的研发也就此拉开序幕。
按照化学结构和作用机制划分,抗抑郁药可分为MAOI(单胺氧化酶抑制剂)、TCA(三环类)、SSRI(5-HT再摄取抑制剂)、NDRI(NE和DA再摄取抑制剂)、SNRI(5-HT和NE再摄取抑制剂)等多个种类。
上世纪80年代,SSRI被研发出来并试用于临床。随后,NDRI被研发出来;SNRI则出现于1990年代,代表品种为文拉法辛、度洛西汀,由于能同时阻滞5-HT和去甲肾上腺素(NE)的再摄取,被广泛应用。此外,围绕5-HT和去甲肾上腺素(NE)的再摄取,科学家们还研发出了NARI、SARI、SSRA、NaSSA等不同类型的抗抑郁药。
目前占主导地位的传统抗抑郁药主要由SSRI类、SNRI类和NDRI类药物构成。简而言之就是,这些针对这三种神经递质的调节,市面上的药物要么是单通道单打独斗,要么是双通道组合。
2022年11月,1类创新药盐酸托鲁地文拉法辛缓释片(商品名:若欣林®)的获批在国内上市,这给抑郁症的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根据2022年美国精神病学协会(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APA)年会上发布的若欣林® III期临床显示,该药物对于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激素和多巴胺三种神经递质均具有再摄取抑制作用,是首个上市的三重再摄取抑制剂,能够全面、稳定的治疗抑郁症,显著改善患者焦虑状态、阻滞/疲劳症状、快感缺失和认知能力,促进社会功能恢复。同时,该药物安全性和耐受性良好,不引起嗜睡,不影响性功能、体重和脂代谢,与传统抗抑郁药物相比优势明显。
随着脑科学和药物研发的进展,期待有更多的方法能够帮助抑郁症患者走出不快乐的状态,让他们的微笑真诚自然,且人前人后都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