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当前伴侣动物的社会功能和法律地位,探索宠物产业的发展瓶颈和突围路径,并就宠物医保、动物防疫和宠物殡葬等现实问题展开研讨交流……由浙江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浙江省公共政策研究院主办的第152期公共政策沙龙15日在杭州举行。
本次沙龙以“伴侣动物法律困境及其保护政策”为主题,邀请了地方相关立法机构、政府部门负责人,高校研究机构及行业协会专家学者,和宠物产业从业者等参加。
浙江大学教学动物医院副院长王自力教授表示,目前伴侣动物遭遇了一些困境与尴尬,由于缺少相关法律法规保护,在对其进行繁育、饲养管理及疾病诊疗活动中面临诸多现实矛盾与问题。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中国有约1.5亿只伴侣动物,是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伴侣动物消费市场,中国拥有伴侣动物的人群接近7000万人,且宠物数量和养宠人数正在逐年增加。
杭州市农业农村局行政执法队二级调研员齐廷搏介绍,法律缺位、管理滞后已成为涉及伴侣动物的突出问题。目前,我国没有专门的宠物管理法,仅部分城市制定了养犬管理条例,也仅仅是登记和年检,还缺乏对猫、啮齿类、爬宠类、两栖类、鸟类等宠物的有效管理。
杭州市城市管理局环卫监管处处长秦华表示,以杭州市养狗为例,虽说由城市管理部门主管,但农业农村部门负责兽用狂犬疫苗的供应、犬只的防疫、检疫以及犬类诊疗所的监管,卫生部门负责人用狂犬疫苗供应和接种,市场监管部门负责犬类经营活动的管理,公安部门负责处理犬类管理中的治安事件。部门间协同联动不够,管理上不乏出现漏洞。
与会专家呼吁,条件成熟时尽快启动伴侣动物立法调研工作,深入研究因宠物管理不善而引发的社会矛盾纠纷,并给出解决办法和政策建议。同时,动物保护组织和宠物行业协会应率先担负起人才培养、标准制订、行业自律、信用评价等社会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