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晋江职业中专学校“三全育人”的实践与探索
在职业教育领域,福建省晋江职业中专学校以“三全育人”为核心,创新构建了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体系,成为职业教育领域的典范。学校以“校以育人为本,师以敬业为荣,学以成才为志,教以立德为先”为办学理念,探索出一条具有鲜明特色的育人新路径,为培养德才兼备的新时代职业人才提供了宝贵经验。
一、破局与共识:为何要构建“三全育人”体系?
和许多学校一样,面临曾经的“痛点”:“孤岛”现象:思政课教师、专业课教师、班主任各自为政,育人力量分散,犹如“铁路警察,各管一段”。“断点”现象:育人工作往往随着活动的结束而结束,未能贯穿学生成长的全过程。“空白”现象:认为育人只在课堂,忽略了网络、宿舍、食堂、社会实践等广阔天地,留下了不少育人的“真空地带”。
“三全育人”不是一句高高在上的口号,而是破解育人困境、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和战略抓手。学校党委将“三全育人”综合改革确立为“一把手工程”,从顶层设计入手,举全校之力,旨在打造一个“人人、时时、处处”皆育人的“大思政”生态圈。
二、系统与重构:“三全育人”观与实践路径
“全员”是主体协同,就是要打破“德育只是学生处、班主任的事”的旧观念,构建一个从学校领导到企业师傅,人人都成为学生成长“灯塔”的共同体。“全程”是线性贯穿,就是要关注学生从“入学新手”到“准职业人”再到“合格公民”的每一个脚印,实现三年无缝衔接的陪伴与引领。“全方位”是立体覆盖,就是要将育人从教室延伸到车间、从校园拓展到企业、从线下连接到线上,打造一个立体交融的育人生态圈。
(一)全员协同:从“独奏”到“合唱”,构建育人“共同体”,点燃每一盏育人之灯。
要让所有人都成为育人主体,关键在于机制牵引和角色认同。学校重点打造了四条线,分别是顶层设计线、校内联动线、四方融合线、名师引领线。
1. 顶层设计线:打造“指挥部”与“枢纽站”
学校严格落实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坚持以党建引领发展,实施“思想政治引领”等“七个工程”建设,构建“党建+”工作模式,以德育主任、班主任和思政课教师为关键抓手,实现全员协同合作和多方优势互补,在推进“三全育人”方面相向而行。同时,强化学生处的协调枢纽功能,让它成为育人资源的“调配中心”。
2.校内联动线:“班主任+”协同机制
班主任+专业课教师:对于专业课教师,大力推进“课程思政”。这不是把专业课都上成思政课,而是要做到“盐溶于水,润物无声”。专业老师和班主任共同挖掘专业课程中蕴含的工匠精神、劳动精神、劳模精神。比如,服装专业老师,在讲授工艺时,强调的是“一针一线见匠心”;电商专业老师,在讲授运营时,强调的是“诚信经营、品质为本”。
班主任+行政后勤:推行“首遇责任制”,意思是任何一位教职员工,只要第一个遇到学生出现困难或问题,都有责任第一时间介入关怀或引导,并立即与班主任沟通。保安会上前制止学生的不文明行为并耐心说理,被称作“文明督导大叔”;宿舍管理员,被学生们亲切地称为“楼长妈妈”,他们察言观色,能第一时间发现学生的情绪异常,成为学生的“生活导师”。
3.四方融合线:家校社企共育英才
学校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坚持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结合。学校作为育人主阵地,主动发挥统筹作用,定期开展家庭教育指导活动。家庭是价值观塑造的第一课堂,通过家长志愿者、职业导师等角色,家长可深度参与学生成长。社会资源是育人的重要补充,博物馆、科技馆、企业等机构可转化为"移动课堂"。另外,聘请合作企业的技术骨干、优秀校友、劳动模范担任“企业德育导师”。他们不仅教技能,更用自己拼搏奋斗的职场故事,为学生树立“行行出状元”的职业自信,引导学生规划职业生涯。家校社企协同育人不仅是责任的分担,更是资源的整合与价值的共创,四方融合形成德育工作合力,更好地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
4.名师引领线:“班主任工作室”辐射带动
“萤火”源自“萤火微光,愿为其芒”,工作室虽只能发出微小光芒,但也能为他人创造光芒,工作室以“搭研修平台、起引领示范、促专业成长、创特色品牌”为工作宗旨,聚焦中职生核心素养,定期开展“金牌班主任咨询师”帮扶活动,搭建班主任资源库平台,并承担起学校青年班主任的“传、帮、带”工作。
工作室的成员,就像一个个火种,带动了整个班主任队伍的专业化成长,让育人的“星星之火”形成“燎原之势”。
全员育人的核心,是让校园里的每一个人都意识到:我,就是育人环境的一部分。
(二)全程贯穿:从“入学”到“毕业”,绘制成长“导航图”,护航每一段成长之路。
育人不能搞“运动式”,而要做“滴灌式”,要贯穿学生从青涩到成熟的每一个阶段。
1. “三段式”育人目标链:
一年级,“塑形铸魂”阶段:重在建规矩、树理想。
通过“新生入学教育周”、军事训练、新生适应性团体辅导、校史与企业文化教育,严抓行为规范,同时带领学生走进知名企业,感受“晋江经验”的魅力,帮助他们重塑自信,点燃对未来的希望,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二年级“强技砺能”阶段:重在练本领、育匠心。
这是学生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发展的黄金期。大力开展文化艺术节、校内专业技能竞赛,将德育融入技能比拼,鼓励学生在实践中检验真知,在挑战中突破自我。同时,通过“学徒制”试点,让学生进入真实职场环境,在“做中学、学中悟”,深刻体会职业道德和工匠精神的内涵。
三年级“扬帆圆梦”阶段:重在稳心态、促发展。
毕业年级,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工作坊”、开展“职业素养提升月”活动,强化就业指导和职前教育,引导学生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树立“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志向。尤其注重实习期间的“不断线”管理,班主任和企业导师双线跟进,及时解决学生思想、心理和工作中遇到的难题,帮助他们顺利完成从“学生”到“准员工”的过渡。
2.打造“品牌化”活动链:
从“新生破茧训练营”到“职业寻梦环游记”、“校园技能吉尼斯”,再到“毕业感恩季”,一系列品牌活动像一颗颗珍珠,被“全程育人”这根红线串联起来,成为学生记忆中最温暖的底色。特别是“毕业季·最后一课”,毕业生为班主任们献上鲜花礼物,并与在场老师们握手、拥抱表感恩,他们热泪盈眶,这一刻,爱校荣校的情怀得到了最深刻的升华。
全程育人的精髓,在于陪伴。做学生成长路上的灯塔,照亮他们每一段航程。
(三)全方位浸润:从“课内”到“课外”,打造育人“生态圈”,营造每一个育人磁场。
课堂是育人的主阵地,但绝不是唯一的阵地。学校努力将育人工作渗透到学生生活的每一个角落,让育人工作“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在“十大育人体系”中,学校重点打造了6个特色平台:
1.实施精准思政,提高课程铸魂育人实效(课程育人)
构建以书记校长为核心的思政课堂领导体系,确保学校领导在思政教育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成为指引思政教学正确方向的“定盘星”。着力培养专业化的课程思政团队,以省级课程思政教学团队建设为创新示范,抢占课程思政建设的“先手棋”。加强对思政教育和德育管理团队的培训与考核,成立思想政治教育指导中心,通过引导、帮扶、带动的方式,推动育人能力的持续提升,巩固思政教育的“压舱石”。
2.打造特色品牌,提升校园文化育人内涵(文化育人)
学校通过营造优美的校园环境和校园文化建设,引导学生追求崇高美德与审美情操,进而提升个人的格调与品位。学校通过官方微信、抖音账号、校园网等新媒体平台与校园宣传栏、文明展示窗、黑板报等传统宣传渠道的深度融合,构建覆盖广泛、层次分明的立体宣传网络,在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丰硕成果。
学校常态化开展文明风采展示、校内技能大赛、晋职之星评选等系列活动,打造和推广独特的校园文化品牌,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氛围和良好的育人环境。通过活动开展,提升学生的职业技能水平,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激发校园的正向风气,促进学风与校风的持续优化,塑造具有鲜明特色的职业学校校园文化。
3.深化产教融合,搭建校企协同育人平台(实践育人)
学校成立校企合作委员会,开展“双百工程”系列建设,劳模和大国工匠进校园活动,聘请省市劳模、技能大师担任兼职德育导师,走进班级,开展讲座,共同深入探索“劳模精神感召人、工匠精神塑造人、专业精神培养人”的新型职业教育模式。
实践育人,除了请进来,还有走出去。学校师生还积极参与周边社区和敬老院的志愿服务活动,同时助力亚洲沙滩排球锦标赛、全国公开海域游泳锦标赛以及福建青少年武术锦标赛等多项体育赛事,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与好评。
4.借助数字赋能,丰富网络思政育人内容(网络育人)
学校推进智慧校园建设步伐,借助新媒体力量,提高课堂整体的教学效率。发挥校级融媒体中心(校园电视台、广播站、公众号、视频号)的作用,营造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氛围。
结合各级主管部门要求及学校自身发展的特色优势,在省级“三全育人”典型学校培育项目建设期间,开发学生综合素质成长评价体系,推行学生成长平台APP,记录班级、学生成长,实时了解专业部、班级及学生个体的素养与操行表现,动态分析并呈现学校德育工作数据,通过信息化手段改变传统工作模式,运用数据分析提升管理效益,为学生和班主任成长提供智慧化的工作平台。
5.五育融合心育,加大心理健康育人力度(心理育人)
学校积极构建并实施“五育并举、五育融合”的工作机制,深入探索“五育融合”的关键要素,全方位打造涵盖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及劳动教育的综合育人体系。学校高度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加大对心理咨询室的软硬件设施投入,配备有5名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开足开齐开好心理健康课,培养学生良好心理品质,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心理健康成长,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通过构建“五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格局,深入了解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建立“一生一档”心理健康档案,实现对学生的全面关怀与个性化辅导。
6.坚持立德树人,塑造中职管理育人特色(服务育人)
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探索校园宿舍“533”管理模式,围绕“懂传统、知礼仪、守纪律、爱学习、有能力”五个目标,“思想引领、素质拓展、精细管理”三大服务体系,分为“规范入门、精进成长、突破提升”三个学习阶段;把好思想、好经验、好作风、好传统,融入到学校的教育管理体系当中。
全方位育人的目标,是让学生无论身在校园何处,都能置身于一个正向的、滋养的育人磁场之中。
三、保障与支撑:让“三全育人”的齿轮高效运转
一个好的体系,必须有强大的引擎和润滑剂。
1.凝聚共识,制度保障(制度是“硬约束”)
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使育人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通过规范的管理流程和科学的评价体系,确保每一项工作都能落到实处。将“三全育人”履责情况纳入考核,建立师德档案。同时,将各渠道、各赛道的育人工作经历和成效作为教职工准入、晋升、评优的基本条件,以此激发全员育人的积极性,推动全员从“被动参与”转向“主动作为”,确保“三全育人”通道的畅通无阻。
2.整合资源,创新模式(资源是“硬支撑”)
学校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通过举办各类文化活动、学术讲座等,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通过开设心理健康课程、举办心理健康讲座和活动等方式,增强学生的心理调适能力,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构建智慧校园平台,为学生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学习和生活服务。
3.关注成长,持续引导(评价是“指挥棒”)
学校完善符合学生成长规律的人才培养方案,注重知识的传授,关注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通过开设通识教育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和实践课程,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关注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提供个性化的教育服务。通过学考培优、分层次教学等方式,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三全育人”是一项“永远在路上”的系统工程,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教育的本质,不是把篮子装满,而是把灯点亮。“三全育人”就是点亮学生心灵、照亮他们前程的那盏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