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展区里的作品是会呼吸的。那些色彩鲜明却绝不张扬的画面,像被时光细细调校过的呼吸,每一寸光影都恰如其分,不见半分浮躁的溢出。我在一幅市井烟火前驻足,看晨光漫过老巷的石板路,给竹篮里的蔬菜镀上绒边,忽然懂得:好的影像从不是炫技的狂欢,而是让观者能顺着画面的纹路,触摸到拍摄者按下快门时的心跳。

正沉浸间,不远处传来低低的讨论声。一群摄影人围着位三十多岁的年轻人,目光都凝在他身前的作品上。他说话语调不高,却像带着种磁石般的引力,让人不由自主地静下来。偶尔抬手指向画面某处,指尖划过的轨迹仿佛能拨开迷雾——从快门速度里藏着的瞬间张力,到构图留白处暗含的情绪呼吸;从作品叩击现实的锐度,到那些不易察觉的细微遗憾,再到如何用更妥帖的方式与世界对话。句句都落在实处,既有专业的冷静,又带着对创作者的体恤。

是余荣松,(这位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的才子,现任“中华英才”杂志摄影部主任、四川省航空摄影艺术协会执行秘书长)。这名字在心里轻轻一动。去年第十五届中国摄影艺术节上,便见过相似的场景。他站在作品前,谈光影的叙事逻辑,聊情感的视觉转化,连作品里那些藏在角落的“未完成”,都被他温柔而精准地指出,再附上几句能落地的建议。那时便想,这样的解读,哪里是在说作品,分明是在与创作者的灵魂对话。

后来从朋友处得了份他的简历,一行行看下来,更觉这份从容背后的厚度。从平遥国际摄影大展的六届联展策展人,到北京国际摄影周的“城市推介”专题;从丽水摄影节的光影叙事,到世界摄影人大会的“时代印记”;再到中国摄影艺术节、凤凰民俗摄影双年展……那些沉甸甸的头衔背后,是他踏过的无数个展馆的晨昏,是看过的数万张底片里的春秋。而2025年海龙屯国际影像文化周的“优秀策展人”荣誉,更像是对这份坚守的温柔注解——他哪里是在“策展”,分明是在为每一幅有温度的影像,搭建一座通往人心的桥。

都说他是中国摄影界第三代策展人里的佼佼者,这话一点不假。摄影人爱找他,不单是因为他能帮作品扬长避短,更因为与他聊过之后,心里总会亮堂起来:该往哪个方向走,该用怎样的目光去打量世界,该如何让按下的每一次快门,都带着自己的体温。这份热情从不是刻意的周全,而是藏在眼底的真诚——他懂摄影人对着取景器时的那份执拗,也懂作品背后那些未曾言说的故事。

如今,但凡他策展的项目,摄影人们总是格外踊跃。这大概就是最好的肯定了吧——信任从不是凭空而来,是他用一次又一次的专业与赤诚,在光影深处种下的花。站在展区里,看他又被一群人围住,指尖在作品上轻轻点过,阳光落在他认真的侧脸,忽然觉得:摄影这条路,能遇见这样的同路人,真好。而那些期待着让自己的作品被更多人看见的摄影人,心里大抵也会生出同一个念头:若能与这样的策展人同行,该是多么幸运的事。(袁浩/图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