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北里社区属于典型的老旧小区,建成于上世纪90年代,以居民住宅为主,人口结构多元,老年群体占比较高,基础设施存在老化问题,导致社区治理管理难度较大。近年来,左北里社区在治理实践中,积极践行“社区治理共同体”建设的任务要求,力求突破传统治理模式,立足社区已有的“社区书记工作室”平台,以构建“公益联盟体系”为抓手,整合各方服务资源,通过“志愿服务走出去”“公益资源引进来”“公益协同性实践”三大路径,激活社区内生动力,打造属于左北里社区志愿“一加益”社区治理品牌的同时,持续性探索“公益联盟体系”下的融合性社区治理实践。

公益联盟启动仪式
左北里社区持续发挥党建引领治理的强大优势,积极探索老旧社区多元主体融合性治理体系,依托“公益联盟体系”分挖掘、联动社会资源,引入中国农业大学等高校志愿者与社区居民携手开展社区公益服务实践,形成了协同联动“公益联盟体系”。

走出去 与昌平冠华苑社区交流
(一)“志愿服务走出去”盘活内生型志愿组织自治活力
左北里社区社区以公益联盟为纽带,推动志愿服务从“单点突破”向“协同赋能”转变,通过党建引领,充分整合资源,明确责任,采取了一系列具体措施来打造集成化的治理服务单元,提升内部治理的服务参与效能。针对社区内生型志愿服务队伍,通过开展“社区居民和志愿者的动员技巧”等赋能培训等形式,提升队伍的整体能力,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其开展社区外的志愿服务活动和为老服务实践,协助其完善队伍建设的同时,提升社区志愿队伍的影响力。截止目前,社区引入社会优质力量对社区志愿者、公益单位和志愿队伍开展4次赋能培训,开展“旧物循环绿益盎然”、“宋锦画框制作”等主题活动12场,吸引超800人次参与,有效地提升公益联盟成员服务能力与专业技巧,形成清晰的社区公益志愿参与规划。

引进来 大学生志愿者陪伴社区老人游戏
(二)“公益资源引进来”引导联盟成员参与合作与服务
根据公益联盟成员的优势特点与合作意向,同时结合街道与社区的实际需求,通过项目化形式参与或活动化形式参与的合作方式,进行了“公益联盟” 启动仪式盛大启幕,邀请社区居民骨干、辖区单位资源代表等多元群体进行了联盟公约的制定,促进了社区内外公益资源深度融合与交流合作。同时,围绕辖区公益单位和服务资源的优势,对接高校大学生志愿者,通过开展社区志愿服务实践、社区公益助人等相关活动,将公益单位资源引进社区治理和志愿服务过程中,推动社区公益联盟体系建设。截至目前,左北里共计整合辖区20家单位、3家社会组织及15家商户资源,形成“公益资源池”,同步落地“公益伙伴计划”,与农业大学、物业公司等签订共建协议,引入专业服务项目8个,涵盖法律咨询、适老化改造等领域,服务超2000人次。

融合实践 社工与志愿骨干合力探索破解社区治理难题
(三)“公益协同性实践”探索融合型社区自治参与模式
立足已有的社区治理服务合作经验,在充分发挥各公益联盟单位的基础上,左北里社区创新性的构建了社区内生力量“联建”、志愿服务“联议”和公益力量“联动”的“三联互融”社区公益服务机制,发挥“五社联动”机制作用,推动公益服务联盟的“触角”向基层进一步延伸,围绕社区儿童参与、困境老人帮扶、社区网格治理等开展融合性实践,深化了公益联盟单位在社区治理的协同能力。同时,社区积极创建了社区“金牌公益队伍”、“金牌公益单位”和“金牌公益人”积分机制和评选办法,对公益联盟行动中表现突出的单位和个人分别授予相关荣誉,激励更多单位与个人投身公益,扩大社区影响力。2025年累计发布社区治理项目23个,其中“楼道管家”自治项目招募121名志愿者,认领公共空间维护等任务,带动居民自发解决环境问题400余件。

社区共建单位聚力维护社区环境
社区通过“公益协同性实践”深化融合治理,围绕“公益积分+项目认领”社区公益服务机制,让社区内生组织的“自治”力量与辖区公益单位形成“共治”合力,逐步构建了分工协作、运行高效的基层治理格局。
(一)激发内生动力,激活社区自治活力
通过“志愿服务走出去”模式,左北里社区推动内生型志愿组织主动对接社区需求,形成“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良性循环。例如通过“技能盲盒”共创、公益实践培训等活动,志愿者从被动参与者转变为主动策划者,有效提升了自治能力与社区问题解决效率。同时,志愿骨干通过“破冰启程”等赋能活动凝聚共识,形成稳定的自治网络,为社区治理注入持久活力。

大学生志愿者助力营造书香社区
(二)整合外部资源,提升公益服务效能
左北里社区“公益资源引进来”策略成功链接高校、企业、社会组织等多元主体,形成“校社联动”“政企协作”等合作模式。例如,与中国农业大学青年志愿者团队合作开展旧物改造活动,既解决社区环保难题,又通过创意实践提升居民环保意识;与北京市无障碍环境建设促进中心等共建单位合作,精准对接特殊群体需求,实现资源高效配置。此举不仅拓宽了服务覆盖面,还推动社区服务向专业化、精细化发展。
(三)构建协同机制,深化融合治理内涵
左北里社区“公益协同性实践”通过跨领域协作形成“党建引领+居民参与+多元共建”的融合型治理模式。例如,在宋锦画框制作、社区花园共建等活动中,居民、志愿者、共建单位分工协作,打破传统“单点突破”局限,实现资源、技能与需求的精准匹配。这种模式强化了社区共同体意识,推动治理从“政府主导”转向“多方共治”,为可持续治理奠定基础。

社区志愿者骨干赋能培训
左北里社区充分释放“叠加倍增”效应,呈现发展共建、建设共管、成果共享的创新画卷,对于推动构建社区治理共同体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社区以党建统筹资源整合、行动协同、机制创新,形成“公益联盟体系”闭环。通过“走出去-引进来-协同干”的递进路径,将分散的治理要素转化为系统性治理效能,为老旧社区破解自治活力不足、资源短缺、参与度低等难题提供了可复制的融合型治理样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