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现在是‘水往高处走,人也往高处走’!”站在自家鱼塘边,四川省宜宾市叙州区樟海镇仁心村村民邹明田望着清澈的水流,难掩喜悦。随着村里新建提灌站投入使用,他的鱼塘彻底告别“春旱秋干”困境,今年养鱼再无死亡现象,明年更是计划将养殖规模从一千多斤扩大到四五千斤,“这提灌站就是我们养殖户的‘救命水’,有了稳定水源,干啥都有底气!”
此前,仁心村300余亩田地因地势高、取水难,长期处于“靠天吃饭”状态。尤其在旱季,鱼塘水位下降过半、作物缺水枯黄的情况时有发生,成为村民发展产业、稳定增收的“拦路虎”。这一困境的破解,始于樟海镇纪委的工作走访。在开展“有事找纪检 解决靠组织” 工作中,镇纪委工作人员发现仁心村等地普遍存在生产用水困难问题,随即启动“民呼我应”工作机制。
通过联合镇农服中心开展实地勘察,反复论证取水点、输水路线等关键环节,镇纪委推动将提灌站建设列入樟海镇民生实事项目。如今,山脚的溪水通过泵站提升,经新铺设的输水管网直达田间地头、鱼塘岸边,新建提灌站已成为当地农业生产的“动力心脏”,彻底改写了村庄“缺水愁”的历史。
仁心村的变化,并非个例。今年以来,樟海镇以监督为抓手,持续推动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已新建提灌站4个,铺设灌溉管道6.85千米,新增控灌面积4460亩,直接惠及群众3000余人。
“农业是民生之本,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守护好农民的‘命脉’,就是守护粮食安全、守护乡村振兴的根基。” 叙州区樟海镇纪委书记肖利容表示,下一步,樟海镇将把“点”上经验转化为“面”上机制,将监督贯穿高标准农田建设、乡村振兴项目推进、惠农资金补贴发放等更多领域,聚焦群众关心的安全饮水、农业灌溉、生产生活出行等问题,持续推动为民办实事,让政策红利真正转化为田间地头的丰收景象和农民脸上的满意笑容。
从“望天田”到“丰产田”,从“缺水愁”到“用水甜”,汩汩清泉流淌的不仅是农业生产的希望,更彰显着基层治理的温度与智慧。民之所望,便是监督所向。樟海镇纪委以精准监督破解民生难题,用实际行动践行“为民服务马上办”的承诺,而村民们一句句朴实的夸赞、一个个满意的笑容,正是对这项民生工程最好的认可,也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水动力”。(王新 李媛媛 罗琳(见习))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