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华民族在漫长历史长河中共同创造的文化财富,承载着不同民族的智慧结晶、精神基因与价值共识。其活态传承的过程,本质上是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互鉴学习的过程,对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不可替代的深层价值,具体可从文化根脉、情感联结、实践凝聚三个维度加以阐释。
一、文化根脉维度:守护共有文化记忆,夯实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根基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首先源于对共同文化根脉的认知且认同。非遗的传承过程就是对共同文化基因的守护与延续,为共同体意识筑牢认同根基。虽然我国各非遗之间有着不同的文化,具有独特的文化标识,但也蕴含着贯穿其中的共同文化内核。例如,中医针灸、蒙医药、藏医药等传统医药类非遗,虽诊疗理念与技法各具特色,但都遵循 “天人合一”、“阴阳平衡” 的中华传统哲学思想。非遗传承通过对这些文化形式的保护与延续,让各民族群众清晰认知到各民族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从而弱化民族高低之分、单一民族身份的狭隘认知,强化“中华民族是一大家子”的整体认同。同时,许多非遗项目本身就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见证,如丝绸之路沿线的 “花儿” 民歌,融合了汉、回、藏、东乡等多个民族的语言与音乐风格。传承非遗项目,不仅能够保护单一民族的文化遗产,更能让各民族群众通过非遗形成的历史轨迹认识到中华民族的形成是各民族长期融合的结果,从而增强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认同。
二、情感联结维度:搭建民族情感桥梁,激活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精神共鸣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深化,离不开各民族之间情感的交融与共鸣。非遗传承过程中蕴含着强烈的精神共鸣与情感力量,能够打破民族隔阂、拉近心理距离,为共同体意识注入 “情感之魂”。非遗的 “共享性” 特征,使其成为各民族群众情感交流的天然平台。传统音乐、舞蹈、戏剧等艺术形式的非遗,能够超越语言和地域限制,直击人心。例如,剪纸艺术在汉、回、维吾尔、哈萨克等多个民族中都有传承,虽题材与技法略有差异,但以剪寄情的艺术表达与审美追求高度一致,这种共情极大地促进了心灵沟通;同时,各民族的传统节庆与民俗活动(村超、火把节、泼水节等)是非遗传承的重要手段。这些活动不仅是本民族的狂欢,更是向其它民族开放的大型窗口。非遗传承通过这些民族的技艺交流、展演展示等活动,让各民族群众在共同的文化体验中找到情感共鸣点,这种基于文化体验的情感互动,是激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最有效、最自然的途径。
三、实践凝聚维度:推动民族协同行动,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行动自觉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落地,最终要体现为各民族共同奋斗、共同发展的实践行动中。非遗传承为各民族提供了共同参与、协同合作的实践场域,将内在的认同转化为外在的、一致的共同体行动。其一,非遗促进共创共享的经济与社会实践。许多非遗项目,如刺绣、雕刻、陶瓷等传统手工艺,正通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形成特色文化产业。在这一过程中,从设计研发、生产制作到市场销售,往往需要多地区、多民族的协作与分工。这样,各民族成员在共同致力于非遗振兴与经济发展的实践中,结成了利益与责任共担的发展共同体。其二,非遗激发共商共建共护的文化自觉与集体行动。保护与传承非遗已经成为了社会的共识与国家战略,政府、企业、社区、传承人及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到这项宏伟事业中,各民族不仅是自身文化的传承者,也日益成为其他民族文化的保护者和传播者。这种为了“守护中华民族共同文化财富”这一崇高目标而凝聚起来的集体行动,本身就是一场深刻而生动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极大地强化了成员对共同体的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而实现了从认知认同到行动自觉的升华。
综上所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对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多层次、系统性的价值意蕴。因此,在新征程上,我们必须高度重视且有效发挥非遗传承的独特优势,系统性保护、活态化传承、创新性发展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引导各族人民在共守文化根脉、共筑情感联结、共推实践凝聚的过程中,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汇聚起磅礴而持久的文化力量。
(作者:翁慧妮 单位:西南石油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