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初,“杭州六小龙”火爆出圈,标志着中国的创新格局正悄悄发生变革:中小企业力量,也开始挑大梁了。
“六小龙”破圈,在全国各地掀起一波科技创新领域的“寻龙热”。大家都在思考:我们这里,有没有隐藏的“创新王者”?
最近,南太湖畔创新激流涌动:作为浙江大湾区首批“四大新区”之一的南太湖新区,跑出三家“硬科技高手”——至格科技、迈塔兰斯、国测量子。它们手握独门绝技,专啃“卡脖子”难题,不仅撕开了国际垄断的缺口,更展现出超强的产业化潜力和市场前景,被业内称为“南太湖三小龙”。
谁说小城不能搞高科技?“三小龙”涌现的背后,是湖州南太湖新区精心构筑的科创土壤。这套精准培育硬科技企业的“湖州打法”,或许能为众多三四线城市搞创新、拼驱动提供一条突围的思路。
湖州南太湖新区
“慢功夫”里熬出硬科技
成功的民营企业往往有着相似的特质:既有抓住风口、敢为人先的胆识,又能沉得下心、耐得住寂寞,坚持长期主义。2019年来到南太湖新区的浙江至格科技有限公司,正是这样一家企业。
在至格科技的超洁净车间里,一片片纤薄的AR衍射光波导镜片正从自动生产线诞生。“市场对轻量化AR眼镜的需求正在爆发,我们订单排得满满当当。”创始人孟祥峰博士随手摘下自己佩戴的AR眼镜展示。乍看之下,AR眼镜镜片与普通眼镜镜片无异,但它却能清晰地将手机信息“投影”在使用者眼前。
这一切,依托的是清华大学精密仪器系长达二十多年的技术积累。至格科技最核心的优势,是成为国内少数掌握“光栅设计-母版加工-纳米压印生产”全链条技术的企业,构建起了坚实的技术壁垒。
他们的AR镜片性能有多牛?“首先是亮度极高。”孟祥峰手持镜片介绍,“我们量产产品的光效已经达到1000nits/lm,预研产品甚至突破5000nits/lm,远超行业平均水平。”不仅如此,镜片透光率也表现优异,整体超过98%,非光栅区域更高达99%,媲美高端光学镜片。同时,镜片极致轻薄,单片重量不到4克、厚度仅0.65毫米,大幅提升了佩戴舒适度。
至格科技的AR衍射光波导镜片
性能优越外,用户体验同样关键。至格科技独创的“无彩虹纹”专利技术,通过光学设计把镜片上的彩虹纹引导到人眼不易察觉的位置,在95%的使用场景中彻底消除这一困扰。优化后的波导结构也减少了漏光,更好地保护用户隐私。
除了技术,量产能力同样重要。至格科技目前月产能已达10万片,良率超80%,是业内少数能大规模供货的企业,也是业内在手订单最多的企业之一。其生产的AR镜片产品已经应用于多家消费电子和互联网大厂以及AR眼镜独角兽公司的产品中。“消费级AR眼镜正朝着‘像普通眼镜一样舒适日常佩戴’的方向快速演进,市场爆发尽在眼前。”孟祥峰说。
至格科技是通过创新创业大赛落地南太湖新区的企业。“这里地理位置优越,人才政策支持力度大,创业氛围好。但对我们来说,政府最大的支持是那种‘包容十年不鸣,静待一鸣惊人’的耐心,”孟祥峰博士这样表示。
至格科技
很多科技创业企业早期订单稀少,甚至看不到明确市场。过去,一些地方政府在招商时更关注企业产值和税收,但“初创”本就是企业成长的必经阶段。
2019年9月,至格科技入驻南太湖精英计划产业园。在量产爬坡期,公司也曾遇到一些紧急困难。孟祥峰回忆道:“2021年我们首条产线刚投产,月产可达万片。随着订单持续增加,原有场地开始捉襟见肘。政府部门及时协助我们快速找到新场地,还协调了临时厂房用于过渡。”更让他印象深刻的是细节处的支持:“精密仪器设备怕潮,几次台风和暴雨天气,物业应急小组都启动了应急预案,保障了仪器设备安全。”
“私人订制”托举“潜龙”上C位
人们常用“筑巢引凤”来比喻通过打造优质环境吸引人才。而如今,一种更新的理念——“因凤筑巢”正受到更多关注。与传统的先建平台、再引人才的做法不同,“因凤筑巢”强调围绕高层次人才或团队的实际需求,量身打造发展环境、精准配置资源,不仅做到“要什么给什么”,更要“给得准、给到位”。
南太湖新区推行“建为招用、以招定建”模式,不仅为企业提供定制化厂房,还配套共享实验室、人才公寓等设施,解决企业后顾之忧。迈塔兰斯就是成功案例。
“建为招用、以招定建”模式下,南太湖新区建设的半导体产业园
2019年,超透镜被世界经济论坛评为“十大颠覆性技术”,引发全球研发和产业化热潮。在这场光学变革中,迈塔兰斯团队做了一件引人注目的事:他们把制造半导体芯片的精密工艺“嫁接”到光学镜片上。简单说,就是在玻璃基板上用纳米级精度“雕刻”微结构,让一片薄薄的平面超透镜替代传统手机里厚重的多组镜片,直接削薄镜头模组约2毫米,解决了手机“摄像头凸起”的老难题。
迈塔兰斯的突破靠的是“折-超混合系统”技术,结合超透镜和少量传统透镜,效果更好,还减少30%非球面镜片,成本降50%。2024年,他们推出全球首款宽光谱消像差混合镜头,满足手机主摄、车载镜头等高要求场景,产品更新极快,几个月后2.0版本画质大幅提升,苹果、三星等都来谈合作。
量产是技术落地的生死线,迈塔兰斯需要快速建产线抢占市场,南太湖新区在此关键环节助了一臂之力。
当时,不少城市向迈塔兰斯伸出橄榄枝。从产业配套和政策看,南太湖新区优势不明显。“但我们没放弃,一直和企业保持沟通,让对方感受到诚意和专业。”新区科创中心相关负责人程灏说。总投资3.5亿元的迈塔兰斯项目落地极快:从对接到签约只45天;从建厂到投产仅9个月。
“选新区,不只看中产业匹配,更因为这里的营商环境和专业服务打动了我们。”迈塔兰斯相关负责人坦言。最终,“懂行”的政府赢得了团队的“芳心”。
迈塔兰斯生产车间
量产前夕,迈塔兰斯面临的最大挑战是自研设备对厂房的特殊要求,以及紧迫的市场窗口期。“我们的自研设备对厂房层高、承重有特殊要求,而且量产前就手握大笔订单,投产晚一天都意味着巨大损失。”迈塔兰斯总经理朱健说,南太湖新区政府预留了半导体产业园的5号楼,联动建设方紧急调整园区设计图纸,几乎完全按企业需求定制厂房,仅用9个月就建设完成并顺利投产。
2024年底,迈塔兰斯在湖州建成全球首条全自动超透镜量产线,月产几百万颗镜头,从前道光刻到后道组装全自主掌控,已交付数万颗产品。
具备量产能力和200多项专利筑起的“护城河”,迈塔兰斯已稳稳卡位千亿级赛道:在消费电子领域,正改变手机摄像头形态,进入大厂供应链;在智能汽车领域,获特斯拉认可,为ADAS系统升级提供支持。同时,超薄平面光学方案也进入工业检测、机器视觉等新领域。全球超透镜市场爆发前夜,迈塔兰斯凭借湖州产能和前瞻布局,已站上光学产业变革的“C位”。
改“管理员”为“合伙人”的智慧
“谁掌控时间精度,谁就掌控数字世界的脉搏。”国测量子科技,正是为中国5G网络和北斗卫星系统装上自主研发的“原子钟心脏”的企业。即将投产的国测量子科技(浙江)有限公司,依托北京大学核心技术团队一举攻克芯片原子钟的“卡脖子”难题:自主突破激光器、气室等核心器件技术,成为国内首家实现芯片原子钟国产化批量生产的企业。
项目负责人温怀殊举起一枚仅火柴盒大小的原子钟介绍说:“别看它体积小,精度却极高,上万年误差不超过1秒,代表了量子精密测量领域的最高水平。”
与传统原子钟体积庞大、成本动辄数百万元不同,国测量子目前量产的芯片原子钟将体积缩小到火柴盒大小,最低功耗低于120毫瓦,极限精度达国际顶尖水准。目前主推的两款产品中,5050型稳定度高,广泛应用于军工装备和通信基站授时;4135型功耗低,能在水下等无信号环境下独立运行,实现水下装备精准同步,解决了国防和海底物探的关键难题。
浙江量子精密测量研究院
“位于湖州的年产50万只芯片原子钟及其核心器件规模化生产基地,投产后将成为国内最大的芯片原子钟产业基地,是我国在量子科技及高精度时频领域重要能力布局。目前,国测的产品已经在军工、通信、海洋等关键领域试用,客户反馈‘比进口货更稳、更省电’。”温怀殊说,在信息化智能化的今天,国防领域数以万计的陆海空天智能装备迫切需要精准的时间同步;高通量低时延的5G通信网络目前已经要求必须做到纳秒级同步,庞大的低轨卫星互联网星座急需轻量化高精度原子钟……芯片原子钟作为数字世界的精准时间传感器,作为基础设施布局在通信基站、数据节点、边端云端的每一个智能装备,给国防军工、低空经济的各行各业构建一个精准的时间网络体系,支撑海量数据的产生、传输和使用。它将嵌入万物互联的每一个智能终端,为中国夺回至关重要的“时频主权”。
“在企业落户之前,曾面临全国31个城市的招引竞争。”据南太湖新区科创投资发展集团副董事长、总经理李巍介绍,最终凭借独特的“研究院共建”方案胜出——由新区科创投资发展集团与企业共建研究院,引进并孵化产业链项目,并配套覆盖种子、孵化和加速三个阶段的政策支持。
国测量子科技自主突破激光器、气室等核心器件技术,一举打破国际垄断
2025年5月,国测量子完成A轮融资,投资方包括湖州市南太湖科创投资集团。2025年3月,新区还成立了首支量子科技天使基金——湖州雅榕国测创业投资基金,采用“政企联动、校地协同”模式,重点投向拟落地新区的量子科技等领域的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和初创期优质创新项目。这种“投早、投小、投硬科技”的耐心资本,为企业提供了至关重要的初期发展燃料。目前,国测量子的落户已吸引4家上下游产业链企业相继到来,形成“引进一个、带动一串”的链式效应。
这种对早期科技的重视并非孤例,南太湖新区从2016年就开始成立早期基金投资科技项目,整体基金规模300多亿,2024年还成立了首支种子基金,明确重点为新区范围内的初创型科技人才项目提供种子轮、天使轮的投资。该基金的运作模式也颇具创新性:政府在早期项目落地后根据人才项目质地给予期权基金支持,待下一轮市场化资金有估值时转股,体现了真正敢于风险共担、鼓励创新的决心。
南太湖新区科创投相关负责人说,湖州“重仓”科创企业,更看重与当地产业的匹配度,找适合湖州的项目。现在,“南太湖三小龙”作为细分领域的突破者已经不缺钱,敏锐的资本早已抢先布局。
“南太湖三小龙”的崛起证明,城市级别虽然重要,但准确的产业定位、有耐心的培育机制和敢为先的政府支持,同样能产出世界级的科技创新。南太湖新区相关负责人表示,政府的角色也在悄然转变,从过去的管理者变成与企业并肩同行的“创新伙伴”,真正做到“平时不打扰,需要时必回应”。
专注细分领域,构建活跃的创新创业生态,相信会有更多城市像湖州一样,找准打法,在全球科技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孟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