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在四川天府新区沿溪村生机勃勃的煎茶竹丝茄种植基地,这古老的田园图景被赋予了新时代内涵,用村风村貌焕新和产业振兴提质书写着成都这座“奋进中的创新之城”的乡村表达。“我们沿溪村的竹丝茄可是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哦!村里常拍视频宣传它,更用它‘串讲’国家的好政策!”村民的话语间,透露出政策宣讲融入农业发展在这里探索出的创新之道。在同属四川天府新区的韩婆岭村,文脉传承、佳话润心,“韩婆婆乐于助人、善小而为的精神是我们村的根与魂,文明要从娃娃抓起,好文化要代代相传!”从村名溯源到活动开展,该村将优秀文化基因深植发展脉络,让传统美德与文明新风和谐共生,托起一个独具魅力又融入时代的和美新村。
时光沉淀的传统文化、“接地气、冒热气”的理论宣讲、老少咸宜的文艺表演在一场场文明实践“村村行”活动中把文明底蕴展现的淋漓尽致,让村民们在欢乐愉悦的氛围中触达城乡统筹精神文明建设的“最后一公里”,这里的文明和美村风村貌举目可及、触手可得……由中共成都市委宣传部、成都市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主办的文明实践“村村行”活动,足迹遍及全市17个涉农区(市)县的三十余个独具特色的乡村。系列活动精准对接村民关切与发展所需,深入挖掘梳理乡村文明实践特色,凝练为“传统文化弘扬、理论政策宣讲、移风易俗深化、村风村貌提升、产业振兴提质”五大主题,并精心选点开展特色活动。这不仅是一场场文化“坝坝宴”,更是以城乡统筹思维推动精神文明建设高质量发展、赋能乡村全面振兴的生动实践,通过丰富多彩、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共同描绘“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的现代和美乡村新画卷。
深耕理论宣讲:小茄子讲出大文明,村民关切是起点
如何让党的创新理论和惠民政策真正“飞入寻常百姓家”?四川天府新区沿溪村给出了生动答案——立足村民引以为傲的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煎茶竹丝茄”,“触电”新媒体、新渠道、新工具,摸索出一条特色宣讲与产业振兴相融互促之路。活动现场集中展示了四川天府新区沿溪村、崇州市五星村等全市优秀理论政策宣讲案例,并设置主题打卡点,吸引村民自发拍照传播;沿溪村的短视频达人“茄子书记”、“茄小芳”用乡音乡情代言乡村发展,成为理论宣讲“破圈”的鲜活样本;蒲公英宣讲队成员刘亮的“音乐+宣讲”模式已开展超百场,让理论传播充满青春活力与艺术感染力。这些探索,无不源于对村民认知习惯和本土资源的深刻把握。
针对村里未成年人成长需求,活动还设计了法治宣讲、科普剧场、儿童议事等互动式、沉浸式文明实践体验。从法治观念的萌芽到科学知识的普及,再到综合素能的培养,文明实践如春风化雨,悉心呵护乡村未来。
多元互动实践:童心筑梦文明乡风,文化传承润心田
“在学校里被欺负了该怎么正确处理?”“要满多少周岁才能骑自行车上路?”法治安全与交通安全是农村未成年人保护的基石。天府新区蒲公英宣讲队特邀宣讲员,天府新区法院一级法官、梦溪法治宣讲团宣讲员徐新雅,聚焦孩子们最需要了解的法律知识,以未成年人保护为主题,用通俗语言和典型案例深入浅出地讲解法治理念,在幼小心田播撒学法、懂法、守法的种子。趣味十足的互动问答环节巩固了孩子们对文明科学、安全法治的认识。“未成年人禁止通宵网游,要保证充足睡眠!”保护个人隐私、依规文明上网等法治观念和文明理念正逐渐成为孩子们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行为守则。
“脑壳一转,面孔说变就变;眼睛一眨,不过瞬息之间”,随着铿锵鼓点,川剧变脸表演者惊艳亮相,瞬间点燃了韩婆岭村小朋友们的热情,传承非遗文化,从耳濡目染、切身体验开始。活动现场,动有欢腾热烈的变脸绝技,静有匠心独具的扎染体验,动静之间为村民奉上丰盛的非遗“文化大餐”。这种对传统文脉的活化呈现,正是回应了村民对精神文化生活、对文化根脉认同的深层需求。优秀文化在传承中焕发新生,滋养着文明和美的乡村风貌,让和谐幸福触手可及。
全城联动实践:文明新风吹遍沃野,城乡融合谱新篇
看不尽田间地头的特色活动,赏不完乡村田野的大美风光。文明实践“村村行”活动绝非“独奏曲”,而是联动相关区(市)县、单位、高校群策群力的“交响乐”。通过整合调动城乡优质资源,落地开展实实在在、惠及村民的文明实践活动,营造了全域推进的浓厚文明氛围。城市的文化、人才、理念如活水般注入乡村;乡村的特色文化、淳朴民风、生态禀赋也反哺着城市文明建设。镜头里是一张张幸福洋溢的笑脸,生活中是一个个躬身践行的文明身影,助力乡风日益和谐,村貌持续美化,这正是统筹推进城乡精神文明建设、破解城乡二元结构、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生动写照。城乡携手,共同绘就了一幅文明交融、和谐共生的和美乡村新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