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老师(化名)满怀期待地走进当地医院的手术室,憧憬着白内障手术后重获清晰视界的那一刻。然而,术后两个月,期待中的明亮世界并未到来,右眼的视线反而越来越模糊。这份失落和焦虑,重重地压在她的心头:“手术不是成功了吗?为什么我的世界又‘蒙’上了纱?”
幸运的是,在厦门眼科中心,白内障・老花眼科学科带头人张广斌教授凭借一双“慧眼”,迅速锁定了视力“偷盗者”的真面目!
人工晶体“离家出走”
为了找出张老师视力下降的根源,张广斌教授团队为她进行了两项关键检查。首先是OPD视觉质量分析。这项检查如同为眼球内部拍摄了一张高清“地图”,结果显示其内部“成像系统”出现扭曲,专业上称为眼内高阶像差明显。这就像相机的镜头没装好,光线无法精准聚焦在感光元件上,拍出的画面自然模糊。这一结果强烈提示:张老师眼内的人工晶体可能发生了位置偏移。
紧接着,团队进行了散瞳后裂隙灯检查,真相随即浮出水面:张老师眼内的人工晶体下方发生了“囊袋脱出”。原本应该安稳居于囊袋中央的人工晶体,由于固定它的囊袋口发生了收缩变形,导致晶体倾斜移位,就像原本平整的镜片一端翘了起来。
问题根源就此锁定:手术时固定晶体的囊袋口袋收缩变形,使得晶体无法保持居中稳定,光线自然无法精准聚焦到视网膜上,这正是张老师视力下降的罪魁祸首。
10分钟微创手术,晶体精准“归位”
病因明确,张广斌教授果断决策,为张老师实施了微创修复手术。
手术第一步是松解“挛缩”的囊袋口。张广斌教授在3D显微镜下,小心翼翼地剪开收缩的组织。这一步如同为过紧的束口袋松绑,既要精准到位,又要动作轻柔,稍有不慎便可能损伤眼内精细结构。接着,用特制的细钩将倾斜的人工晶体轻柔推回中心位置,这类似于精细调整眼镜的鼻托,确保晶体在囊袋内位置准确无误。最后,仔细检查确认晶体是否360°被囊袋稳定包裹。手术虽短,但每一步都至关重要,直接影响着最终效果。
术后一周复查,结果令人欣喜:张老师的右眼裸眼视力从术前的0.4提升到了0.8。药瓶上的说明文字终于能看得清清楚楚!张老师激动不已,感叹这次手术如同为她的生活开启了“高清模式”,让她重新拥抱了清晰视界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