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膜,这层仅0.5毫米厚的透明组织,是眼睛视物的“第一道门户”。然而,因感染、外伤、变性等引发的角膜病变,正悄然夺走无数人的光明——据统计,我国角膜盲患者超400万,且每年新增约10万人,由于角膜组织的特殊性,一旦发生不可逆的混浊或损伤,药物治疗往往难以奏效,此时角膜移植便成了他们拨开黑暗、重见光明的唯一希望。
角膜病发展到哪一步需要移植?这些信号别忽视
“角膜就像相机的镜头,一旦混浊或受损,光线无法进入眼内,视力便会急剧下降,严重时甚至失明。”重庆普瑞眼科医院名誉院长谢汉平教授指出,角膜的自我修复能力极弱,当出现以下情况时,必须尽早考虑角膜移植:病毒性角膜炎反复发作后,角膜形成白斑或斑翳,且病情稳定半年以上,视力下降至0.1以下;被酸、碱等化学物质烧伤后,角膜出现瘢痕性混浊,影响视物且受伤已超过半年;角膜溃疡持续恶化,出现穿孔风险,或蚕食性角膜溃疡向中央区域蔓延;圆锥角膜患者病情进展,角膜持续变薄、前凸,佩戴眼镜或硬性角膜接触镜已无法矫正视力;先天性角膜营养不良、眼外伤后角膜瘢痕等导致视力严重受损,且药物治疗无效。
谢汉平教授特别强调:“角膜病发展具有不可逆性,拖延治疗可能导致病变范围扩大,增加手术难度和风险。一旦出现视力骤降、眼睛疼痛、畏光流泪等症状,需立即就医。”
角膜移植并非“换整个眼球”三类术式精准匹配病情
不少患者对角膜移植存在“换眼球”的误解,谢汉平教授澄清:“角膜移植只是替换病变的角膜组织,根据病变部位和程度,手术方式可分为三类,实现精准治疗。”首先是穿透性角膜移植手术,适用于角膜全层受损的患者,手术将病变的全层角膜切除,替换为健康的供体全层角膜并缝合固定。这类手术适用于角膜溃疡穿孔、全层瘢痕等严重病例,术后需要较长时间恢复。其次是板层角膜移植手术,若病变仅累及角膜表层(上皮层、前弹力层、基质层),可保留患者的后弹力层和内皮层,仅移植供体角膜的相应表层组织。相比穿透性手术,其创伤更小、愈合更快,是圆锥角膜早期患者的常用术式。再次是角膜内皮移植术,针对角膜内皮细胞功能衰竭的患者,手术通过微小切口植入供体的内皮层和后弹力层,无需缝合角膜,术后视力恢复更迅速。
“术式选择的核心是‘最小损伤、最大收益’,需要结合患者的角膜地形图、内皮细胞计数等检查结果综合判断。”谢汉平教授表示,精准的术式选择能显著提升手术成功率和患者术后视力。
术后护理“三分治七分养”这些细节决定手术成败
角膜移植术后的护理直接影响移植片的存活和视力恢复,谢汉平教授总结了四大关键注意事项。一是严防感染与外伤:术后1个月内避免眼部沾水,洗澡洗头时需用防水眼罩保护;半年内禁止剧烈运动、游泳,外出时佩戴防护镜,防止异物入眼或碰撞。第二是规范用药不松懈:抗排斥药物需长期使用,切勿擅自停药或减药;滴眼药水前需清洁双手,多种药物间隔5分钟以上,以保证药效。三是定期复查不可少:术后2周、1个月、3个月需按时复诊,之后每3-6个月复查一次,监测角膜排斥反应、眼压等指标;若出现眼红、眼痛、视力突然下降,需立即就诊。四是生活习惯要调整:饮食以清淡为主,多吃富含维生素的蔬果,忌辛辣刺激食物;保证充足睡眠,避免熬夜和过度用眼。
供体短缺不再“等不起”普瑞七大角膜库打通“光明通道”
“过去,很多患者不是因为病情不能手术,而是等不到供体角膜而错失治疗时机。”谢汉平教授坦言,角膜供体短缺曾是制约移植手术的最大瓶颈。如今,这一难题因普瑞眼科医院集团的资源整合优势得到有效缓解。
据了解,普瑞眼科在全国布局七大角膜库,通过集团内资源共享,实现供体角膜的高效调配。“重庆地区的患者如需角膜,可快速联动其他角膜库,大幅缩短等待时间。”谢汉平教授介绍,对于角膜穿孔等急诊患者,甚至能实现“48小时内紧急手术”,避免眼球摘除的风险。
从权威的诊疗方案到充足的供体保障,谢汉平教授与普瑞眼科的团队正为角膜盲患者搭建起“重见光明”的全链条支持。正如一位术后患者所说:“曾经以为一辈子要活在黑暗里,现在终于能看清家人的笑脸了。”这束穿越黑暗的光,正照亮更多人的希望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