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十四五”残疾人保障和发展规划持续推进、无障碍环境建设加快落地的背景下,经中国助残志愿者协会指导,中智北京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暑期亲子公益体验活动,探索在教育场景中推进无障碍理念的实践路径。
活动吸引了15组由中智北京“智二代”及雇员子女组成的爱心家庭深度参与。通过精心设计的沉浸式体验与互动环节,孩子们与家长共同上了一堂生动鲜活的公益教育实践课。
一堂沉浸式公益课,教孩子如何“看见”
目前,我国有视障人士约1731万,约占全国总人口的1.2%。在此背景下,全面推进无障碍环境建设,已成为时代之需、治国之要、民生之愿。自202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无障碍环境建设法》正式施行以来,“看见他们”“理解他们”“帮助他们”已逐渐成为全社会的共同课题。
这正是中智北京创设这堂公益课的初衷——让孩子们通过“感官剥夺”与“角色互换”,真正理解“看见他人”意味着什么。
公益体验从中国盲文图书馆的展馆参观开始。孩子们近距离接触盲文读物、智能辅助设备,第一次意识到“信息平权”并非天生具备,而需要无数技术与制度托举。随后,孩子们走入黑暗体验馆,在完全失去视觉感知的环境中摸索前行,从起初的紧张、恐惧,到逐渐依赖他人、重建信任,一步步体会视障人群的生活状态。
在“角色互换”的实训环节中,家长戴上眼罩,由孩子担任“小小引导员”完成任务。每一个站位手势、每一次语音提示,都是对“如何照顾一个看不见的人”的亲身学习。现场还邀请了视障人士肖佳女士和她的导盲犬共同示范“无障碍出行”流程,让孩子们明白,导盲犬不是宠物,而是一双眼睛;善意与尊重,也需要从小习得。
“我今天牵着妈妈走,才知道盲道上有一个水坑、一个电动车,会多吓人。”一位参加活动的小学生在结束后这样说。
一场公益表达,引导孩子“看见”更多责任
从引导走路,到引导观念——中智北京希望让孩子从公益的接受者,成长为理念的倡导者。
活动尾声,孩子们围绕导盲礼仪、盲道文明、无障碍出行等主题,自主录制了一段倡议短片。“我希望——路遇导盲犬,不摸不喂不打扰”、“清理占用盲道,让出30厘米黄线”、“掌握人导法,手臂微弯半步随”、“生产有爱,增做盲文,共同承担社会责任”……孩子们用最直接的演示、最质朴的语言,表达着最本真的尊重与理解。
这一“倡议环节”,正是整场活动设计的关键点:从沉浸式体验到主动发声,从感同身受到价值内化。中智北京通过“亲子参与+机制嵌入”的形式,在活动中构建起一个可复制、可持续的公益教育闭环,将公益精神延伸进家庭教育,也引导更多家庭以更自然、更生活化的方式走近社会问题、关注弱势群体。
一份央企的公益答卷,将善意种进孩子心里
这场公益活动,并非一次性的“事件”或“体验”,而是中智北京“阳光基地系列行”中的一次制度化探索——是央企在社会责任体系中的主动延展,更是将公益理念向家庭、向下一代延续的实践尝试。
通过企业搭台、雇员参与、家庭响应,中智北京正试图把“责任”变成一项生活中的日常共识。从办公楼里走出来,用更贴近生活的方式、贴近情感的路径,把“无障碍”从政策口号变成一种代际共育的真实体验。
“这是比假期补课更重要的一课。”一位家长在采访中表示。“我以后看到盲道会提醒别人,不要挡住。”孩子也在视频中留下了这样的承诺。
一场公益教育,或许不能立刻改变世界,但可以让一个孩子、一个家庭,在一次次走路、让路、引路的细节中,慢慢学会真正“看见”。这份改变的种子,就种在了他们的心里。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