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联合大学赴内蒙古呼伦贝尔市暑期实践纪实
七月的呼伦贝尔,碧草连天如绿毯铺展,骏马踏风似流星掠过。7 月 8 日至 12 日,北京联合大学 “行走祖国边疆・书写青春华章” 社会实践团的师生们,在此开启了一场融合民族文化体验、非遗传承学习与戍边精神感悟的研学之旅。师生们用脚步丈量边境线的长度,以目光踏寻文化的深度,在理论与实践的沉浸式体验中,让青春视角与边疆文化碰撞出别样火花。
走读 “融合之路”,共话民族团结
呼伦贝尔民族构成独特,48 个民族交错杂居,形成了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的格局,历史上以拓拔鲜卑为代表的各族群南迁融入中原,客观上巩固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基本格局,也让这里成为多民族文化共融共生的典型区域,具有丰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和时代价值。
作为拓拔鲜卑的旧墟石室遗址,嘎仙洞石壁间的古老文字记录着拓跋鲜卑穿越千年的历史回响。师生们循着向南迁徙的历史脉络,见证着鲜卑先人从山林跨越草原迈向中原的勇气与决心,追溯着鲜卑文化与中原文明交融互鉴的漫长历程。实践团成员王欣感触颇深:“终于亲眼目睹了这个坐落在峭壁上的天然洞穴,周围树木参天、松桦蔽日,简直令人叹为观止!隐藏在大兴安岭秀美山川中的嘎仙洞,孕育了拓跋鲜卑民族宽广博大的胸怀和兼容并蓄的气度,他们为中华民族的文化融合与形成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鄂伦春自治旗民族博物馆,师生们沉浸式体验了鄂伦春族兽皮、桦皮、居住、饮食等独具特色的狩猎文化。鄂伦春族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生存智慧以及 “勤劳勇敢、崇尚自然、自强不息、豁达开放” 的民族精神深深感染了每一位成员。实践团师生还在桦树皮制作非遗技艺传承人何英老师手把手指导下,体验了桦树皮盒的缝制工序,指尖与天然桦皮相触间,非遗技艺的制作巧思与自然共生的智慧直抵人心。
岭上记忆陈列馆的 11 个体验区、20 余万件民俗用品,展现了从民国时期至今的鄂伦春族生活场景。逼真的场景还原和珍贵旧物展示,让人仿佛走进了鄂伦春族的岁月长河。实践团成员张西浩说:“鄂伦春古老的狩猎文化充满魅力,这里的人民在保留民族特色的同时积极拥抱新时代,他们的开放、包容与热情让我深受震撼。”
一路向南,实践团来到海拉尔区的呼伦贝尔历史博物馆。当讲解员的激光笔划过嘎仙洞复刻石刻时,拓拔鲜卑 “凿石为祖宗之庙” 的创业史诗在光影中复活;在成吉思汗征战沙盘前,马蹄声仿佛穿透时空,勾勒出草原帝国横跨欧亚的壮阔版图;抗日时期蒙汉联军的牛皮地图上还留着弹孔痕迹,每一件展品都在诉说着呼伦贝尔作为 “民族交融活化石” 的独特历程。实践团成员曹英楠说:“原来课本上的民族史,在这里都能找到会呼吸的物证。”
实践团团长、管理学院学工办主任孙丽娟表示:“我们深切体悟到‘融合之路’在呼伦贝尔大地上的实践华采,这里的每一寸土地、每一个故事都在教育青年一代,引领大家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而努力。”
探访戍边之路,淬炼青春担当
呼伦贝尔历来是华北门户、北疆屏障,毗邻俄蒙,鸡鸣三国,拥有三千里边关、八百里界河,戍边是这里抹不去的字迹。在新巴尔虎左旗第二边境管理大队的草原上,“北京联合大学实践教育基地” 挂牌,成为校警合作的里程碑,也为戍边精神传承提供了新的青春载体。
大队的 “扎根奉献精神传承教育基地” 里,1952 年的马背电台、1980 年的手摇报警器等老物件,诉说着从 “马背上的哨所” 到 “云端上的防控” 的变迁。“这是我们创新的‘分区网格 + 警组联动’机制,让牧民成为守边的‘千里眼’。” 移民管理警察刘军介绍。这位荣获内蒙古自治区青年先锋称号、一等功奖章、联合国和平勋章的 “暖心警长”,用带着草原风沙气息的故事告诉师生:戍边不是简单的站岗,是要让每寸土地都有温度。
随后探访的新开河、二卡边境派出所,让实践团直观感受科技赋能的力量:无人机巡航画面实时回传、智能预警系统自动识别异常轨迹……“老传统” 与 “新科技” 的碰撞,让大家对 “新时代戍边” 有了更立体的认知。嵯岗边境检查站五间房执勤点的民警展示了 AED、智能对讲机等装备,站长介绍:“我们构建的‘人防 + 物防 + 技防’立体防控网,是用脚步和科技织就的平安线。”
在中俄边境线 41 号界碑前,师生们深切感悟戍边战士、护边群众的坚守。实践团带队教师王艺说:“以前在课本里读‘家国情怀’,今天在界碑前才真正读懂它的重量。我们带回的不仅是照片里的草原风光,更是刻在心里的戍边密码 —— 青春的意义,就该写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在满洲里口岸国家安全教育馆,师生们了解到满洲里红色国际秘密交通线是我党历史上建立时间最早、持续时间最长的红色交通线。实践团成员杜雨萌说:“近代的满洲里红色交通站,隐蔽斗争可歌可泣。在新时代,我们要继续发扬革命先辈的斗争精神,筑牢国家安全防线。”
实践团师生还与 10 余名当地中小学志愿者共同参观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海拉尔纪念园。“劳工们每日劳作超 12 小时,工程完工后被日军残忍杀害,尸骨被抛入海拉尔河东岸‘万人坑’。这些尸骨每具肩胛骨上的穿洞,都是日军暴行的铁证。” 听着这段历史,师生们受到强烈震撼。实践团成员刘湘怡表示:“国无防不立,民无防不安。只有不断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防实力,建立起巩固的国防,才能捍卫国家主权、统一和领土完整。”
迈向发展之路,奋进踏歌前行
近年来,呼伦贝尔以创新驱动为引擎,深度贯彻新发展理念,城市面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展现了民族团结进步、共创美好未来的恢宏画卷。
满洲里市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黄利民介绍:满洲里为中国革命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作出了显著贡献。” 革命先辈的崇高情怀令师生们深深动容。
黄利民动情地说:“如今的满洲里,社会安定,产业兴旺。立足中俄口岸区位优势,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和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走出了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开放引领、贸工一体、产旅融合的陆路口岸城市转型振兴之路。这里的人民没有让革命先辈们失望!”
实践团成员付紫怡表示:“呼伦贝尔市近年来成果喜人:粮食产量‘十一连丰’,口岸‘一站式’查验模式开创自治区先例,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增幅显著,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成功复创,通过国家卫生城市复审,获批国家级‘一刻钟便民生活圈试点城市’。这里既有生态画卷,更有繁荣图景;既有传统牧歌,更有现代化的铿锵乐章。”
呼伦贝尔大草原・莫尔格勒河景区是内蒙古首家草原主题 5A 级景区,牧民萨茹拉家的草场就在景区里。她笑着说:“以前来旅游的人不少,但缺乏管理,有的游客跑进草场,车把草皮压坏了。现在 5A 级景区建成了,游客统一坐摆渡车进来。我们搞起了农家乐,每天光吃饭就得有十几桌,游客玩得开心,我们有钱赚,草场也得到了保护,这日子能不好嘛!”
鄂温克族自治旗的民族文化创业园是内蒙古首家具有少数民族特色的创业园,集民族文化创业孵化、挖掘和传承等为一体,累计入驻企业 232 家,包含 16 家非遗创业企业,囊括 29 个非遗项目。实践团师生体验了鄂温克族太阳花制作技艺,成员张锦轩说:“在这里我真正体会到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火热场景。与各族青年交流民族产业发展,感觉太棒了!”
依托 “万年历史文化、千年草原文明、百年矿山历程” 文化底蕴,扎赉诺尔区在文旅融合发展上取得积极进展。在扎赉诺尔博物馆,实践团成员参观了反映当地历史文化、煤炭产业及呼伦湖生态湿地的展厅及地下模拟矿井,对扎赉诺尔的文化根脉、历史文脉与生态特色形成了立体认知,感悟到新时代给这片土地带来的崭新活力。
草原的风还在传唱 “莫道关山阻且远,万里尽是护边人” 的古老歌谣,首都学子的青春足迹,正沿着前辈的脚印,在北疆大地上续写新的时代篇章。这场研学不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信仰的锤炼。当青春的脚步与北疆的脉搏共振,终将沉淀为学子们人生坐标系里最清晰的北方印记。新时代的青年们也必将以实践为笔,赓续中华文明交融共生的壮丽史诗。(文/张彰、程坤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