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广西中医药学会络病专业委员会2025年学术会议”在南宁隆重启动。本次会议以“传承·创新·开放·融合”为主题,汇聚广西多位中西医专家学者,围绕络病理论研究进展、通络药物在心血管事件链及代谢性疾病中的临床应用展开深入探讨,为中医药现代化发展与中西医结合诊疗提供了新思路。
慢病(络病)防治中国行暨广西中医药学会络病专业委员会2025年学术会议现场
大咖云集:聚焦络病理论创新与临床转化
会议伊始,广西中医药学会黄波夫教授发表开幕致辞,强调络病理论作为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分支,在心血管、代谢性疾病等领域的防治中展现出独特优势,推动络病理论的临床转化是中医药现代化的重要路径。随后,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李成林教授作为大会主席致辞,指出本次会议将通过学术交流凝聚共识,促进通络药物在慢性病管理中的规范化应用。
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胡跃强教授以《络病理论研究及成果转化》为题率先作报告,系统阐述了络病理论“营卫学说”指导下的科研思路,强调该理论在构建心血管事件链系统干预方案中的核心作用。他提到,络病理论创新推动了通络药物在血管病变、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疾病中的机制研究,相关成果已实现从基础研究到临床应用的转化突破。
多维度探索:通络药物赋能全疾病链管理
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医院黄照河教授会上报告
冠心病与中西医结合诊疗新方向
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医院黄照河教授在报告《2024最新欧洲CCS指南解读与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展望》中指出,指南首次强调“个体化治疗”与“中西医结合”理念,为冠心病诊疗提供了新视角。此外还重磅分享了最新发布的《中国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指南2025》,强调该指南推荐通心络用于ACS(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具有抗心肌缺血、改善无复流和再灌注损伤的作用(IIa,B-R),中西医融合可显著提升冠心病患者的长期获益。
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桂春教授会上报告
心律失常治疗策略革新
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桂春教授以《从抗律到调律-心律失常治疗新策略》为主题,突破传统西医“抗心律失常”思维,提出通络药物参松养心胶囊通过“调律”机制改善心律失常的创新路径。临床研究表明,该药物可调节心肌细胞离子通道,在室性早搏、房颤等疾病中显著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为心律失常治疗提供了安全有效的中医方案。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王孟杰教授会上报告
心力衰竭的中西医联合干预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王孟杰教授解读《慢性心力衰竭芪苈强心临床应用的专家共识》时提到,芪苈强心胶囊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可显著改善慢性心衰患者的心功能指标及心室重构,降低再入院率与心血管死亡风险。他强调芪苈强心通过“全方位整体”治疗心衰的作用机制,实现了对心衰终末环节的系统干预,为中西医结合治疗心衰提供了循证支撑。
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陈莉教授会上报告
脑血管病与代谢性疾病的通络干预
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陈莉教授在《通络药物治疗脑血管病临床研究证据荟萃》中,整合了通心络胶囊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多中心研究数据,证实其可改善患者神经功能预后,为脑卒中急性期治疗提供新选择。梧州红十字会医院俸东升教授则从机制出发,解析了通络明目胶囊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的保护作用,指出其通过改善视网膜微血管循环、保护视神经细胞,实现对糖尿病并发症的早期干预。
临床实践:病例分享凸显中西医结合价值
会议设置临床病例讨论环节,多位专家结合实际病例分享通络药物的应用经验。柳州市工人医院李锦华教授通过《2型糖尿病诊疗病例分享》,展示了津力达颗粒在糖尿病前期至并发症全程管理中的血糖调控与代谢改善作用;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王世荣教授分享了年轻患者PCI术后应用通心络胶囊改善微循环、预防再狭窄的案例,证实其“标本兼治”的优势;广西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蒋永荣教授则通过频发室性早搏病例,验证了参松养心胶囊在中西医结合调律治疗中的临床价值。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刘涛教授分享了一例血压偏低、反复心衰住院的心衰患者加用芪苈强心胶囊后症状改善的病例,证实在指南推荐用药治疗基础上加用芪苈强心,可以进一步降低心衰再入院率及心血管死亡率,为心衰患者治疗及预后提供了中医药新选择。
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李成林教授会上报告
展望未来:传承创新推动中医药高质量发展
会议尾声,李成林教授作总结发言,肯定了络病理论指导下通络药物在心血管事件链及代谢性疾病管理中的突破性进展,并指出未来需进一步加强基础研究与临床转化的深度融合,推动中医药循证医学证据体系的完善。他强调,广西络病专业委员会将持续搭建学术交流平台,助力通络药物在慢性病防治中的规范化应用,为提升区域医疗水平、造福患者贡献中医药力量。
本次会议的召开,不仅展现了络病理论与通络药物的创新成果,更搭建了中西医结合诊疗的学术桥梁,为推动中医药现代化、服务健康中国战略提供了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