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李女士(化名)每到月经期,偏头痛就会定期“找上门”,疼痛如电钻钻进脑袋,明亮的光线、嘈杂的声音都变得无限放大让人难以忍受,止痛药成了她的必备物品。“一开始吃止痛药还能缓解疼痛,但是随着偏头痛的发作频繁,止痛药吃得多了,止痛效果就逐渐减弱了,到后来不仅不能缓解我的疼痛,好像反而‘越吃越痛’了。只要偏头痛一发作,我就像暂时丧失了工作和生活的能力,只能请假躺在床上慢慢熬过去。” 经由医生诊断,她正是月经性偏头痛,而“越吃越痛”的“死循环”源于止痛药物过度使用导致的慢性偏头痛(MOH)。
谈及李女士这类患者的遭遇,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徐安定教授告诉广州日报健康有约,“头痛不是小事,偏头痛是一种疾病,得治!”很多人常常把偏头痛当成一种症状,而非疾病,其实,这是一种误区。偏头痛是位列全球第二大常见神经系统失能性疾病,需要引起大众关注。
偏头痛发作会导致患者“失能”
女性患者高发
偏头痛表现为反复发作、多为单侧的中重度搏动性头痛,伴随恶心、呕吐、畏光、畏声等症状,发作时会导致患者“失能”,体现在无法正常工作、学习和生活,对家庭和社会造成严重影响。此外,偏头痛还会伴随睡眠障碍、焦虑、抑郁等共病,是全球公共卫生的主要问题之一。
“在我的门诊中,女性偏头痛患者占据大多数。”徐安定教授说,成人女性的偏头痛患病率是男性的3倍至4倍,激素变化是重要诱因。同时,由于女性体内与偏头痛密切相关的CGRP(降钙素基因相关肽)水平高于男性,且激素波动如月经周期、妊娠期、围绝经期等阶段会降低偏头痛发作阈值,进而引起偏头痛发作。如果在月经前或月经期间频繁头痛,很可能是月经性偏头痛。
此外,对于李女士这种头痛发作较频繁,止痛药“越吃越痛”的患者也有不少。徐安定教授介绍,对于每月服用非甾体抗炎药超15天或曲普坦类药物超10天的患者来说,可能会陷入“药物过度使用性头痛(MOH)”。“MOH是难治性头痛,治疗成本约是普通偏头痛的3倍”。
三高等人群是传统止痛药禁忌人群
CGRP靶向药带来治疗新选择
偏头痛会增加心脑血管疾病风险,是导致卒中的最重要的非传统因素。心脑血管疾病风险人群(三高等)偏头痛共病率显著高于普通人群。这种共病形成恶性循环:三高加速血管损伤,偏头痛引发的血管异常反应进一步增加卒中风险。徐安定教授提醒,传统偏头痛治疗药物如非甾体抗炎药、曲普坦类和麦角胺类药物,可能增加心血管疾病风险或存在禁忌,用药需谨慎。
近年来,CGRP受体拮抗剂的出现为偏头痛治疗带来了新选择。“以前对于MOH没有很好的治疗方法,而CGRP受体拮抗剂就能很好地帮助我们解决这个问题。”徐安定教授说,CGRP受体拮抗剂是偏头痛治疗新靶点,针对偏头痛病因发挥疗效。能快速、持久缓解头痛、恶心、畏声、畏光症状,还能够降低头痛发作频率,不会引起MOH。由于CGRP受体拮抗剂无中枢抑制和血管收缩作用,被认为可作为心血管事件高风险或有心血管疾病病史患者抗偏头痛治疗的一线选择。对于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或对乙酰氨基酚治疗无效、仅部分有效或不能耐受,或有禁忌证的患者,亦可以考虑使用CGRP受体拮抗剂。
进一步加强诊疗体系建设及创新治疗手段
积极应对偏头痛挑战
偏头痛患者数量大,虽然多年来疾病诊治发展迅速,但仍有不少挑战。徐安定教授坦言,目前我国神经内科头痛亚专科发展相对滞后,偏头痛疾病规范诊治率低。集中体现在以头痛为主专业的神经内科医生数量少,大量三级医院神经内科无头痛专科医生,基层医院更少。
其次,公众对疾病的认知度还不高,普遍存在着一些认知误区。相当比例的偏头痛患者处于“自我用药、自我治疗”的状态,容易错过最佳治疗时机,造成疾病严重化。今年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卢林呼吁“提升中国偏头痛规范诊治能力和医药创新”,徐安定教授表示:“非常高兴看到专家在偏头痛领域的发声,卢林代表提到了当前偏头痛体系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非常及时也非常必要。一方面需要加速神经内科头痛规范诊治能力建设及人才储备,提升公众的疾病认知水平。另一方面要普及创新治疗方案,加速创新药物进入医保,提升创新药物的可及性及可支付性,让患者用上更加经济的好药,帮助更多患者真正远离偏头痛带来的困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