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4 月 28 日清晨,广州的春雨淅淅沥沥,81 岁的神经内科专家张汉梁教授撑着伞准时出现在医院门口。伞骨被风雨压得微弯,他却顾不上整理淋湿的袖口,径直走向诊室 ?? 这样的场景,已是他从医 50 余年的日常缩影。近日,一组记录其工作日常的视频镜头引发关注,画面中传统诊疗与现代科技的交织,勾勒出一位高龄医者与时俱进的仁心坚守。
冒雨赴诊:手写病历里的医者温度
医院刚开门,张汉梁的诊室已亮起灯光。面对镜头,他边铺开泛黄的笔记本边说:"习惯了提前到岗,看看前一天的病历,心里踏实。" 视频中,他坚持用钢笔手写病历,工整的字迹间夹着几处红笔批注:"李阿姨睡眠差,加酸枣仁" "王大爷需提醒复诊带影像资料"。这些细节在数字化诊疗普及的当下显得格外珍贵。
首场远程视频问诊中,来自云南的患者林先生激动地说:"听说您看帕金森特别准,我们当地病友都推荐您!" 张汉梁却微微摇头:"我只是个普通医生,把病看好是本分。" 而他身后的书架,《神经病学》《中医脑病学》等专著布满岁月痕迹,书页间夹着的便签纸写满近年临床笔记。
深夜备课:为每个病例点亮 "专属灯塔"
深夜的书房,台灯在张汉梁的白发上投下暖光。他正对着一本 1985 年出版的《针灸临床经验集》仔细标注,笔记本上写着:"陈奶奶重症肌无力,结合“神经调控修复治疗体系” ,需注意刺灸深度..." 据助理回忆,这样的 "课前准备" 他坚持了半个世纪,哪怕是常见病,也要查阅最新文献和经典古籍,为患者定制诊疗方案。
"有些老药书现在查不到电子版,得亲手翻才能找到灵感。" 张汉梁坦言,自己并非精通科技,却为了让偏远地区患者少跑腿,主动学习视频问诊操作。如今,他的直播间成了患者的 "云端诊室",是所有神经问题困扰患者的希望。
直播问诊:银针与屏幕间的仁心共振
当日看诊结束后,张汉梁来不及喝口水,便坐在手机前开始直播。镜头里,他对着病例单逐字分析:"您这手抖属于 '帕金森 ',药方里..." 助理同步记录着病例,他突然停下:"这位病友别着急,我刚才说的用药细节,下播后会单独发您微信。"
面对镜头另一端的焦虑,他总能精准捕捉到患者的情绪:"你妈妈能活到九十多,你也可以的,咱们一步步来,病不是一天得的,治也得有耐心。" 有患者后来留言:"张教授说话像我爷爷,听着就安心。" 这种跨越屏幕的安抚,让直播间不仅是问诊平台,更成为许多神经疾病患者的 "心灵驿站"。
从医半世纪:变的是载体,不变的是初心
作为广州中医药大学首届毕业生、中山医学院神经内科进修学者,张汉梁曾主持多项科研项目,发表 8 篇核心论文,获 "广东省白求恩式先进工作者" 等荣誉。但在他眼中,最珍贵的荣誉是患者送来的手写感谢信,以及直播间里那句 "张爷爷,我今天能自己走路了" 的惊喜分享。
"以前靠一双脚走遍社区,现在靠一块屏连接全国,其实都是为了一个目的 ?? 让病人少受罪。" 谈及高龄仍坚守一线,他指着诊室墙上的 "大医精诚" 匾额,"古人说 ' 见彼苦恼,若己有之 ',这是医者该有的本能。"
他如同一束光,穿过半个世纪的从医岁月,穿过纸质病历与电子屏幕的界限,最终落在每个患者期待康复的眼神里。正如网友在视频下的留言:"他治的不只是病,更是对生命的敬畏与承诺。"
广州附大中医院
咨询热线:020-8108 9772
微信公众号:广州附大中医院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