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广州附大中医院神经修复医学中心迎来一位特殊患者??38岁的王女士。她在28岁时确诊帕金森病,十年间辗转郑州、天津、石家庄等六城求医无果,甚至一度丧失行走能力。经该中心神经调控修复综合治疗体系干预后,她从“站不起来”到稳步行走,颤抖着送上锦旗:“十多年了,是你们让我重生!”这一案例不仅揭示了帕金森病年轻化危机,更展现了神经修复技术对顽固性神经疾病的突破性疗效。
病程回顾:当青春被“颤抖”吞噬
王女士的经历是青年帕金森患者的典型缩影。28岁确诊后,肢体抖动、肌肉僵硬、步态失衡逐渐侵蚀她的生活。病情最重时,她无法站立行走,药物仅能维持2小时症状控制。“我曾以为这辈子只能瘫在床上。”王女士回忆道。十年间,她奔波多地尝试各类疗法,却在一次次失败中濒临绝望。
治疗突破:多学科融合改写命运
2024年,王女士慕名来到广州附大中医院神经修复医学中心。王来科主任团队为其定制“神经调控修复治疗体系”,是以中西医结合神经调控和修复技术的综合治疗,治疗三天后,王女士已能自主抬手;持续干预下,她更实现了从“倚床而坐”到“独立行走”的跨越。走廊上,她一步步走得稳健,泣不成声:“原来我真的还能站起来!”
专家警示:帕金森年轻化需全民警惕
“青年型帕金森病已非个案。”王来科主任指出,我国40岁以下患者占比逐年攀升,熬夜、高压、环境污染等均是潜在诱因。该病早期症状易被误认为“亚健康”,如:
运动信号:静止性震颤、步距缩小、“面具脸”;
隐形预警:嗅觉减退、失眠焦虑、写字越写越小。
“青年群体若出现上述症状,务必及时筛查。早期干预可大幅延缓病程,甚至逆转部分功能障碍。”
医学价值:为神经退行性疾病提供新路径
此次治疗中,中西医结合的“神经调控修复治疗体系”突破了传统药物依赖局限。该技术对运动迟缓改善率达明显,震颤控制效率高,并能同步缓解抑郁、睡眠障碍等并发症,为帕金森、脑萎缩等疾病提供了“标本兼治”的新范式。
患者心声:一面锦旗背后的十年抗争
出院当日,王女士颤抖着送上锦旗,红着眼眶说:“那些被偷走的青春,终于还给了我行走的力量。”她的案例已收录入该中心康复档案,成为青年患者抗帕路上的“希望灯塔”。
从“十年求医”到“三天抬手”,从“绝望瘫坐”到“笑着行走”,王女士的重生印证了医学创新的无限可能。广州附大中医院神经修复医学中心表示,将持续聚焦神经系统疾病年轻化趋势,推动精准医疗发展,让更多患者“破茧重生”。
温馨提示
若您或家人出现不明原因震颤、运动迟缓、步态不稳等症状,请及时就医。
咨询热线:020-8108 9772
微信公众号:广州附大中医院神经修复医学中心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