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8日,“希望之光”组合式人才帮扶暨“千博助千企促共富”行动推进会在浙江天台顺利召开。本次会议聚焦人才帮扶与共同富裕的深度融合,通过一系列创新举措和资源整合,为浙江省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动力,标志着浙江省在人才引领、创新驱动的共富道路上迈出了坚实步伐。
高位推动,凝聚帮扶合力
会议在庄重而热烈的氛围中拉开帷幕。天台县委书记陈晨在致辞中强调,人才是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动力,天台县将积极落实各项帮扶措施,为人才创新创业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和资源支持。台州市委副书记苗伟伦指出,“希望之光”组合式人才帮扶行动是浙江省在人才工作领域的创新实践,台州市将全力支持该行动的深入推进,为全省人才帮扶工作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助力全省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
创新举措,赋能产业升级
在仪式环节,全国学会浙江共富驿站签约仪式备受瞩目。中国汽车工程学会、中国自动化学会、中国仪器仪表学会、中国纺织工程学会等四家国家级学会与浙江省科协共同签订了共富驿站协议书。这一合作标志着国家级学会将为浙江省共同富裕工作提供更强大的智力支持和科技服务,进一步推动国家级学会资源与地方需求的深度对接。
同时,国家级、省级学会促共富服务清单正式发布。该服务清单涵盖技能鉴定、团体标准制定、人才技术服务、培训等四大类,共27条服务内容,聚焦山区海岛县及调出县的发展需求,为地方产业升级和创新发展提供了精准的帮扶方向。通过这些举措,浙江省正逐步实现人才资源的优化配置,推动地方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
人才下沉,激发创新活力
“科技副总”与“产业教授”聘任仪式成为本次会议的又一亮点。来自中国计量大学、温州大学、浙江工业大学等高校的八位专家学者被聘任为台州市相关企业的“科技副总”,他们将在企业技术研发、创新管理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同时,浙江银轮机械股份有限公司、肯特催化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的四位专家被聘任为高校的“产业教授”,他们将把丰富的产业经验带入高校课堂,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
这一创新举措不仅为高校与企业之间搭建了沟通的桥梁,更为地方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通过“科技副总”与“产业教授”的双向流动,浙江省正逐步打破人才流动的壁垒,激发人才的创新活力,推动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平台搭建,助力青年成长
博士创新站作为浙江省科协“一家三站一团”建设的重要一环,在本次会议上受到高度关注。第四批省级博士创新站建站单位代表上台领取了证书,省科协党组成员、副主席郭寄良同志为他们颁奖。博士创新站通过搭建灵活的创新平台,集聚青年人才,推动与中小微企业共建“创新链”,为地方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郭寄良指出,博士创新站工作已连续两年写入省委人才办、省科协“希望之光”组合式帮扶人才行动年度重点任务,成为推动地方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的重要抓手。通过博士创新站的建设,浙江省正逐步为青年人才搭建起更广阔的发展平台,助力青年人才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
经验分享,共谋发展新篇
在工作实践分享环节,天台县委副书记陈石秀、浙江省自动化学会副理事长胡海强、泰顺县科协主席何守权、丽水市科协党副主席陈亚平、中国纺织工程学会副秘书长白濛等五位代表分别发言。他们结合各自单位在服务共富、人才帮扶、博士创新站建设等方面的经验和做法,进行了深入交流和分享。
通过这些实践分享,与会者不仅能够深入了解各地在人才帮扶和共同富裕工作中的创新举措和成功经验,更能够从中汲取灵感,为自身工作提供有益借鉴。这种经验交流的模式,不仅促进了各地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更为浙江省在人才帮扶和共同富裕领域的探索提供了更多的思路和方向。
此次会议不仅是对“希望之光”行动的深入推进,更是浙江省在人才帮扶领域的一次重要探索,为浙江省的人才帮扶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通过国家级、省级学会与地方的深度合作,以“科技副总”“产业教授”等创新举措的实施,浙江省正逐步实现人才与产业的紧密结合,推动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为实现共同富裕奠定坚实基础。
未来,浙江省将继续坚持以人才为核心,以创新为驱动,以共富为目标,不断优化人才发展环境,激发人才创新活力,推动人才帮扶工作向更高水平迈进。在人才的赋能下,浙江省的共富之路必将越走越宽,越走越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