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宇是一名8岁的小学生,从半年前开始,他频繁眨眼、清嗓子,甚至出现不自主的甩头动作。起初父母以为只是"坏习惯",直到老师反映孩子上课无法集中注意力、成绩直线下滑,才被确诊为抽动障碍。然而,服用硫必利等西药后,小宇虽然症状暂时缓解,却变得嗜睡、反应迟钝,停药后抽动反而变本加厉......这样的案例,在云太医儿科专家司振阳主任的门诊中几乎每天都在上演。
作为中医儿童抽动专家,云太医儿科专家司振阳博士,深耕儿科临床近20年,尤其在小儿抽动症的治疗上,凭借深厚的中医功底、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独特的治疗理念,见证了数千例抽动症患儿的挣扎与重生。
司振阳博士携手云太医互联网平台,让更多偏远地区的患儿也能享受更优质、更专业的医疗服务。许多来自外地的家长通过云太医认识、接触到抽动症专家,并成功挂号就诊,不仅疗效显著,还有效避免了外地就医带来的奔波与不便,为中医药诊疗儿科疑难疾病提供了广阔平台。
抽动症虽然不会影响孩子的智力、寿命,也不会导致疼痛不适,但肢体不受控得抽动、异常发声等症状,会引来他人异样的眼光。部分患儿如果在青少年时期没有接受有效治疗,症状可能延续到成年,甚至伴随强迫症、多动症等其他心理行为问题,影响正常社交、生活。
目前现代医学主要采用硫必利、阿立哌唑、可乐定等抗精神病药物、受体激动剂。虽然能快速抑制症状,但存在明显局限,不仅存在明显药物副作用,且停药后容易反复发作,无法从根源治疗。面对这种困境,他指出:"抽动症不仅是简单的肌肉痉挛,更是脏腑功能失衡的警示灯。只有破解中医'风、惊、痰、郁、火'五维密码,才能真正帮助孩子走出困境。"
云太医儿科专家司振阳提出,抽动症的证候特点主要表现为风、惊、郁、火、痰5个方面:(1)风:皱眉眨眼,努嘴皱鼻,怪象百出. 且症状多变,易于反复;(2)惊:惊惕易惹,夜寐不安,手足抽动,肢体震颤;(3)郁:性格怪异,情绪反复无常,口中时有怪叫或自语不休,甚者口出秽语;(4)火:尿黄便秘,烦热口渴,急躁易怒,舌红苔黄;(5)痰:头昏易重,神识涣散,行为怪异,且病势缠绵,久治难愈。
针对肝风内动、肾阴亏耗、心神不宁、痰瘀气郁的病机特点,司振阳医生四诊合参、辨证论治,结合患儿具体情况,给予平肝熄风、宁心安神、开郁化痰、滋阴补肾等治疗。
小宇除了眨眼、清嗓子、甩头外,还伴随胃口差、消化不良、消瘦、面色发黄表现,脉弦细弱,舌苔白腻。诊断为脾虚肝亢型抽动症,需要运脾平肝,息风止动。司振阳医生初诊时给予白术、茯苓、陈皮等理气健脾,天麻、钩藤、石决明等镇肝息风止痉。
半个月后复诊,小宇的抽动症状较之前明显减少,消化能力改善,但依然偶尔存在眨眼、喉咙发声症状,且遇到考试、收到批评时较多见。司振阳博士表示这是抽动症治疗期间的正常现象,随着治疗的深入、治疗时间的延长,病情会逐渐好转直到症状消失。他调整方剂组成、药物比例,让治疗方案更符合小宇的现有情况。
经过2个月的治疗,多次复查调方,小宇的抽动症状已经完全消失。之前服用的硫必利等西药也在司振阳医生的指导下逐渐减量,后续中药巩固治疗1个月左右后,中药、西药都达到停药标准,且没有复发!小宇的父母表示:“困扰他们全家近一年的抽动症,终于治好了,中医药的力量真是不可小觑!”
现代医学过于关注多巴胺受体敏感性的改变,却忽视了中医"形神一体"的整体观,"当肝的疏泄功能、脾的运化能力、肾的封藏作用出现失衡,身体就会通过抽动发出警报。"云太医儿科专家司振阳博士表示,虽然目前抽动症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但中医在治疗此类病症时,有着独特的优势。
中医注重整体调理、辨证论治,能够从根本上改善患儿的身体状况,提高机体的抵抗力和自我修复能力。同时,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中西医结合治疗也为抽动症的治疗提供了更广阔的思路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