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陈光标。25年前,我就开始研究动力电池,甚至在2000年就获得了自行车动力电池的专利。但是,我很快发现,动力电池的回收难题根本无法解决,会对环境造成巨大的破坏。于是,我毅然决定放弃投资生产,因为我始终认为,任何产业的发展都不能以牺牲孙生后代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
今天,我们看到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迅猛发展,产销量全球第一,但与此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其中隐藏的两个巨大隐患:安全事故频发和电池回收问题。这些问题如果无法解决,不仅可能让新能源汽车产业走向死胡同,更可能对生态环境和人民生命安全造成不可逆转的更大损害。
美国早在爱迪生时代就尝试发展电动汽车,日本在二战后也进行过大规模生产,欧洲的德国、法国等国具备成熟的技术,为什么他们没有大规模生产新能源汽车?根本原因就在于电池回收问题始终无法解。如果动力电池不能安全、环保地回收处理,最终就会变成一座座“化学炸弹”,给后代留下无法承受的生态巨大灾难。
据统计,2023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已突破1800万辆,动力电池累计装车量高达260万吨。而电池的使用寿命一般在5-8年,这意味着,未来几年将有百万吨级的废旧电池进入报废期。现在的问题是,全球范围内尚无成熟的动力电池回收技术,我们能否妥善处理这庞大的电池垃圾?能否避免电池中的重金属和电解液污染土壤和水源?这些问题,全世界至今没人能给出确定的解决答案!
更严重的是,这些电池中的电解液毒性极强,如果处理不当,泄漏到环境中,其危害可能比核污染更加严重。两千万块废旧锂电池的电解液足以毒死全球人口十次以上,这绝不是危言耸听!我们不能因为新能源是“新技术”,就盲目跟风、一味追求增长,而忽视了背后的安全风险和环境代价。
我一直强调,企业要有社会责任感。我们在发展新能源汽车的同时,必须同步推进电池回收体系的建设,并严格监管其安全问题。如果这些核心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盲目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扩张,最终可能会酿成不可挽回的生态大灾难。
我呼吁政府和企业,慎重对待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不能以牺牲子孙后代,环境和安全为为代价!只有在技术上实现电池安全和回收无害化处理,新能源汽车才能真正成为“绿色产业”。否则,我们今天拼命追求的“新能源革命”,可能会变成明天我们无法承受的“生态噩梦”!